德水观澜 | 文旅项目发展 “一锤子买卖”要不得


□黄晓龙

近日,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会同中央纪委办公厅,对某地脱离实际、盲目决策建设文旅项目,造成闲置浪费问题进行通报。这种行为不仅浪费了公共资源,更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发展文旅项目,必须立足实际、科学规划,以长远眼光谋划项目落地,才能真正造福一方百姓。

文旅产业是拉动经济、提升城市活力的重要引擎,若脱离实际、急功近利,反而适得其反。通报中的案例并非个例,一些地方为了打造“亮点工程”,盲目跟风上马大型文旅项目,动辄投资数亿元甚至数十亿元,却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可行性论证。有的地方不顾本地资源禀赋,生搬硬套外地模式;有的为了追求“高大上”,盲目引入国际品牌,结果水土不服;还有的为了赶工期、抢进度,仓促上马,导致项目虎头蛇尾。这些“面子工程”看似光鲜,实则隐患重重,最终不仅不能带动经济发展,反而成为地方财政的沉重包袱,甚至留下难以收拾的“烂摊子”。

文旅项目的成败,关键在于是否真正契合地方实际和群众需求。以德州为例,近年来体育消费的蓬勃发展,正是得益于科学规划和务实推进。从政策护航赛事经济到创新体育消费场景,从完善体育设施到推动产业融合,每一步都立足本地特色,注重实效。比如,运河马拉松、海峡两岸八极拳技艺交流大会等赛事,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带动了消费;体育与文旅的深度融合,创造了多元消费场景;体育设施的升级和开放,真正惠及了广大市民……这些举措没有盲目追求“高大上”,而是从小处着手,从群众需求出发,最终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反观那些失败的文旅项目,往往是因为决策者只顾“政绩冲动”,忽视了市场规律和群众意愿,最终导致资源浪费、劳民伤财。

长远谋划,是文旅项目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文旅产业投资大、周期长、回报慢,需要稳扎稳打,不能指望“一蹴而就”。地方政府在谋划项目时,必须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充分了解本地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避免“拍脑袋”决策。同时,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文旅项目的生命力在于独特性,盲目模仿只会失去竞争力。此外,还需量力而行、分步实施,根据实际情况优先打造试点项目,待成熟后再逐步推广,避免“摊大饼”式发展。更重要的是健全机制、强化监管,从项目立项到建设运营全程加强监督,确保资金使用透明、工程质量和进度可控。唯有此,才能避免“半拉子”工程,确保项目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文旅产业的核心是人,项目的成功最终要体现在群众的获得感上。无论是体育赛事、文化体验,还是旅游休闲,只有让参与者真正感到愉悦和满足,才能形成口碑效应,吸引更多人参与。那些失败的文旅项目往往是因为脱离了群众,变成了“领导满意、群众无感”的形象工程。文旅项目的生命力,不在于投资规模有多大,而在于能否真正触动人心。

此次通报的问题犹如一剂“醒脑良药”,提醒各地在建设文旅项目时不能为了政绩而贪大求快,更不能脱离实际搞“形象工程”。唯有立足长远、科学谋划,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市场规律为准绳,才能避免资源浪费,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德州日报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曹清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