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环卫工翻垃圾寻表,“暖新闻”还需“冷思考”


□吴蓓蓓

近日,山西大同环卫工人翻垃圾桶为游客寻找手表的事件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这原本是一个展现城市服务温度的暖心故事,却在舆论场中激起涟漪:公共资源的巨大投入与找回物品的价值是否匹配?一线劳动者的健康权益是否被忽视?这一事件看似简单,背后却蕴含着诸多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拷问的是城市管理中公共服务合理边界的划定智慧。

事情的经过并不复杂。7月1日,来自深圳的卢女士一家抵达大同,孩子不慎将手表装入垃圾袋遗落在高铁上。因手表具备定位功能,确定其被当作垃圾处理后,卢女士拨打 12345市民热线求助。大同市新城环境公司迅速行动,将约8吨垃圾转运至空地,两名环卫工人不惧脏乱,徒手翻找4个多小时,最终帮卢女士找回手表。

部分网友对环卫工人的辛勤付出表示敬佩与心疼,同时也对这一行为的必要性提出质疑。从成本效益角度看,为一块价值有限的儿童手表,投入两名环卫工人4小时的工作时间,加上垃圾转运等费用,资源消耗似乎与找回物品的价值不成正比。而且,在高温天气下,环卫工人从事如此高强度且非本职的工作,其身体健康风险也不容忽视。这不禁让人思考,公共服务资源在面对此类个体求助时,应如何权衡投入与产出,做到精准且高效地服务大众。

当地城管局回应称,此前也有过帮市民寻找失物的先例,此次并非特殊个例,“只要老百姓有需求,我们肯定去做”。这一态度体现了为民服务的积极理念,值得肯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公共服务不能仅靠一腔热情,还需构建科学合理的机制。为一块价值有限的儿童手表,动用公共资源,其投入产出比引发公众对资源合理配置的质疑。尤其在高温环境下,让环卫工人从事远超其职责范围且高强度的翻捡作业,其身体健康风险令人揪心。这善意之举,是否无意中越过了公共服务“量力而行”与“保障劳动者权益”的边界?对于市民的求助,能否先进行分类评估,明确哪些是紧急且必要的公共服务范畴,哪些可通过其他途径解决,避免公共资源的过度消耗。

这一事件也反映出公众对于公共服务边界的关注。在追求城市服务品质与游客体验的当下,“宠客”不应以牺牲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一线劳动者的权益为代价。此次事件中,游客的个人疏忽最终由公共财政和环卫工人的额外辛劳来“买单”,其合理性值得商榷。城市管理者需要在提升服务温度与确保公共服务公平性、可持续性之间找到精准平衡。

“善心”之外,更需要“良制”,温度需理性护航。环卫工人的付出值得尊重,其展现的服务精神是城市的宝贵财富。然而,掌声过后,我们更需冷静思考:公共服务的善意,如何在“有求必应”的同时,守住资源公平、效率优先和劳动者尊严的底线?它也提醒着城市管理者,在提供公共服务时,要多一份理性与智慧,兼顾服务的温度与效率,平衡各方利益,让公共服务真正惠及每一个人,让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能闪耀文明与和谐之光。

(作者单位:临邑县临南镇人民政府)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尹晓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