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莫让娱乐消解历史的厚重感


□张明昭

7月21日,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关于抗战题材微短剧的管理提示,要求各部门加强内容审核把关,避免出现“将现代技术手段和知识技能粗暴嫁接到真实抗战情景,避免主角个人能力超强的悬浮设定,避免出现违背军事常识的‘奇功’‘神技’,摒弃‘我方超人化、敌方弱智化’的幼稚化剧情……”管理提示,给微短剧行业敲响了警钟,也引发我们对这类题材创作方向的深刻思考。

在快节奏的当下,微短剧以其短小精悍、情节紧凑的特点,迅速抓住了大众的眼球,成为人们碎片化时间里的热门娱乐选择。其中,抗战题材微短剧,本应是传承抗战精神、展现历史厚重感的载体。然而,部分作品却走上了歪路,让人大跌眼镜。从“我方超人化、敌方弱智化”的荒诞设定,到“手撕鬼子”“裤裆藏雷”等违背军事常识的“神技”,这些猎奇博眼球的创作,正在将抗战这一严肃题材异化为娱乐狂欢的道具。这不仅严重违背历史事实,是对浴血奋战先辈们的不尊重,更消解了历史的严肃性与厚重感。

抗战题材创作并非不能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建立在尊重历史逻辑的基础上。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亮剑精神之所以深入人心,正是因为其塑造的英雄形象既有血性,也有弱点。李云龙会因冲动犯错,也会因文化水平低闹笑话,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让英雄回归了“人”的本质。这种创作逻辑,与悬浮剧的“神化”形成鲜明对比。

微短剧因其篇幅限制,更需在“真实”与“艺术”间精准拿捏。例如,微短剧《烽火家书》以一封封家书为线索,通过“父亲在前线写信叮嘱女儿识字”“母亲在后方缝制军鞋时回忆丈夫”等细节,将宏大叙事转化为个体记忆,既展现了抗战的残酷,也传递了人性的温暖。这证明,抗战题材的感染力,不在于“主角有多强”,而在于“情感有多真”。

广电总局的管理提示,本质上是推动抗战题材微短剧从“野蛮生长”向“精品化”转型的信号。制作方要扛起责任,敬畏历史,深入研究抗战史实,以严谨态度创作;不能只想着赚快钱,而要把弘扬抗战精神作为创作出发点。平台应严格审核,不能为流量大开方便之门,对不良内容坚决说 “不”。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对违规作品严肃处理,形成威慑。广大观众也要提升审美水平与辨别能力,用手中点击为优质作品投票,让粗制滥造、歪曲历史的作品没有市场。

抗战微短剧,有独特传播优势,是传承历史、弘扬精神的有力武器。希望行业各方守住底线,用心创作,让抗战题材微短剧在新时代绽放光彩,真正成为滋养民族精神的文化清泉,而非沦为博眼球的娱乐垃圾。毕竟,历史不容亵渎,先辈们的牺牲与奉献,值得我们以最敬重的方式铭记与传承。

(作者单位:德州日报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尹晓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