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警惕谣言套路,不要成为流量的“猎物”


□黄晓龙

日前,一篇《7月起医保新调整,“个人账户”将全部取消,卡内余额转哪里去?》的自媒体文章引发关注。文中称“从医保局内部人士处获悉,自2025年7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分步推进医保个人账户改革,最终目标是取消现行个人账户模式”。尽管相关部门迅速辟谣,但公众的恐慌情绪早已蔓延。

这类打着“政策调整”幌子的虚假信息,是某些自媒体为博眼球不择手段,折射出在流量至上的运行逻辑下,一些议题正被异化为“谣言富矿”,每一次政策的风吹草动都可能被加工成收割流量的利器。

谣言的杀伤力从来不仅限于信息失真本身。当一则精心设计的“医保账户清零”谣言通过社交网络裂变传播时,首先摧毁的是公众对政策稳定性的信任基础。中老年人忙着向亲友求证,基层医保窗口咨询量激增,相关部门不得不紧急辟谣,这场由谣言引发的社会资源无谓消耗,最终要由整个社会来买单。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平台算法对争议性内容的偏好,使得辟谣信息的传播效果往往不及谣言的十分之一。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传播规律,正在不断拉大真相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从标题党的专业包装,到情绪化表述的精心设计,再到传播时机的精准把控,现代谣言早已脱离“道听途说”的原始形态。某些自媒体账号深谙“政策越重要,恐慌越值钱”的收割法则,将国家医保改革等重大民生议题异化为流量收割机。他们惯用的手法包括但不限于断章取义曲解政策、移花接木伪造文件、夸大其词制造恐慌,所有动作都为在最短时间内激发最大范围的情绪共振。

面对如此专业的谣言制造体系,传统的“事后辟谣”显得力不从心。辟谣速度赶不上谣言传播、权威声音淹没在算法推荐的流量洪流中、公众的“先入为主”让真相举步维艰,打破这一困境,必须构建全链条的防控体系。要在源头建立“谣言特征库”,对造谣主体实施信用惩戒;在传播环节,平台需优化算法,为权威信息设置“快车道”;在受众端,提升公众媒介素养,倡导“查证信源、等待官方、理性转发”的行为准则。

更深层次的解决之道,在于重构健康的信息生态系统。这需要权威部门转变传播思维,用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解读政策,让官方声音跑在谣言前面;平台需重新定义“优质内容”的标准,让社会价值成为流量分配的重要参数;每位网民更要认识到,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我们的每一次点击、转发、评论,都在为想要的网络环境投票。

当我们能够建立起谣言防控的“免疫系统”,当真相的传播效率最终超越谣言,那些打着民生旗号制造恐慌的信息病毒终将无处遁形。

(作者单位:德州日报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曹清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