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短视频焦虑”的当下,家长如何接招


□张静

数字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短视频作为互联网产品的重要载体,因其参与门槛低、内容丰富,成为青少年触网的主要途径之一。有的人借助短视频学习编程,在数字领域崭露头角;有的人开展英语练习,在“学与练”的过程中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有的人却沉溺于一些低俗、暴力的视频,在虚拟的情感满足中迷失自我,虚度时光。作为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家长所承担的角色至关重要。

做信息筛选的“把关人”。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超1亿,经常看短视频的未成年网民比例为54.1%,因此严把“入口关”是防微杜渐的关键。家长对孩子的引导可借鉴大禹治水“疏堵结合”的智慧:“疏”即主动为孩子筛选优质平台和优质资源,将短视频转化为孩子成长的“营养剂”。如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为孩子筛选感兴趣的课程,从他们关注的历史故事、传统文化、研学实践等切入,引导其深入思考,了解文化背后的深刻内涵,变“浅观看”为“深研究”。“堵”不是简单的断网与封号,而是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划定清晰的数字边界。如在时间管理上,小学生不超过30分钟、学前儿童不超过15分钟,同时开启“青少年模式”,坚决抵制低俗有害信息内容,为孩子筑牢信息安全防线,避免不良信息的侵扰。只有找好“疏”与“堵”之间的平衡点,才能既保障孩子接触信息的积极性,又守护其成长环境的纯净性。

做数字素养的“领航者”。要把短视频从青少年的生活中过滤出去,显然不现实。“舍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家长应积极拥抱短视频时代,主动接受数字素养培训,从“教育孩子”到“自我教育”,从“育子”到“共育”,从“管控者”到“同行者”。要摆正观点、端正态度,明确短视频不是洪水猛兽,和孩子共同制定短视频使用规则,明确时长、场景等,以开放心态引导孩子将短视频用于查找资料、表达观点等,使其成为正向工具。此外,家长也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掌握科学的方式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交流、讨论视频内容,帮助他们正确辨别短视频质量,让他们在短视频的惊涛骇浪中既不迷失方向,又能汲取营养,成为健康、合格的数字时代“原住民”。

做亲子互动的“粘合剂”。不少家长担心短视频的影响过于强大,怕孩子沉溺于此并影响学业,却很少反思亲子关系在其中的作用。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高质量的亲子互动能显著提升孩子的语言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和社交技能。家长要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用心沟通交流,找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聊天,如一家人看场电影,做孩子喜欢的游戏,外出旅行,阅读同一本书等等,哪怕每天只有半小时的专注陪伴,其价值也远远超过一整天心不在焉的“陪坐”。

破解手机沉迷的“钥匙”,从来不在孩子手中,而在于父母愿意弯下的腰,敞开的心。短视频时代的家长角色更是考验教育的智慧与耐心,应主动了解、融入、拥抱短视频,及时调整身份,少一些非黑即白的极端,多一些刚柔并济的选择,从而更好地学会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和科学陪伴,织就亲子间最牢固的情感纽带。

(作者单位:德州市教育局)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曹清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