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昭
近日,浙江一名高考取得670分、报考了浙江大学的学霸,在暑假兼职时不幸误入“跑分”陷阱,最终收到了一张意想不到的“录取通知书”——刑事拘留书。这一事件,既暴露出当代青年在法律认知、价值判断以及风险防范等方面存在的短板,也为正在放暑假的学生群体敲响了警钟。
“跑分”,看似只是“用银行卡帮人转账,日赚几百块钱”,实则成为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提供资金转移渠道,是严重的违法行为。犯罪团伙往往先以“小恩小惠”建立信任,用“日结工资”降低人们的心理防线,再通过“朋友介绍”“学生兼职群”等熟人网络打破人们的警惕。这名学生正是在利益的诱惑下,最终忘却了风险,忽略了法律红线,沦为犯罪分子洗钱的“帮凶”。从分数来看,这名学生无疑是学习上的佼佼者,在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然而,面对复杂的社会,他却轻易“翻了车”。正如网友点评道:物理化学能考满分,法律却交‘白卷’,这书读得有点偏科啊!
细究这名学生的动机,其实并非出于恶意。他家境一般,高考结束后,满心想着凭借自己的努力赚些钱,带父母去三亚旅游,减轻家庭的负担。他却因法律知识的匮乏,被犯罪分子钻了空子,最终酿成了大错。这不禁让人反思:我们的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是否忽视了对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与法律意识的培养?
这一事件背后,折射出的是教育体系中法治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短板。在传统观念下,学校和家长往往将大部分精力聚焦于学生的学业成绩,从小学到高中,学生们埋头于书本知识,日夜与数理化、文史哲打交道,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然而,在这过程中,关乎学生未来立身社会的法治观念、风险防范意识以及对复杂社会现象的辨别能力,却未得到足够重视与有效培养,从而使孩子成为“温室里的花朵”。仅凭课本中的知识,难以转化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识别陷阱、保护自己的能力。
要想避免类似悲剧重演,学校应将法治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体系,不能只是简单开设几节法律课,而要通过真实案例分析、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形式,让法律知识真正走进学生心里,使学生明白法律红线不可触碰。同时,要增加社会实践课程的比重,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区调研、企业实习等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运行规则,提升对复杂社会现象的敏感度与判断力。家长也不能只关注孩子的成绩,更要在日常生活中,结合身边案例,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财富观,教会他们识别生活中的陷阱,在面对诱惑时保持清醒头脑。
教育的目标,从来不是培养温室里的“高分机器”,而是能在风雨中站稳脚跟的“完整的人”。毕竟,比考试得高分更关键的是对陷阱的判断力和免疫力。学生只有不被“跑分”这类陷阱绊倒,才能行稳致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德州日报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张明昭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