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龙
近日,一则来自德州日报的报道,温暖了无数人的心。临近高考,夏津县中专生王仁宇父亲病逝、母亲重病,仍不懈拼搏,最终以体考满分、文化课465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体育大学。经媒体报道后,北京体育大学官方微博发出消息,向王仁宇送上欢迎和祝福:“北体大欢迎王仁宇同学……让曾经咬牙的每一步,都变成冲上更高领奖台的台阶;让今天的少年光,照亮更多孩子的明天。”暖心的回应,让我们看到,当个体的坚韧遇上社会的温情,便能碰撞出最动人的火花。
细读王仁宇的故事,很多细节令人动容。体考当天,他拖着韧带撕裂的右腿,靠着队友送来的止疼药和绷带,在摔倒后单腿蹦过终点;高考前夕,母亲说“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上学”,支撑他在无数个深夜里挑灯苦读。更让人心头一热的,是当他终于触到梦想时,来自社会各界的温暖接力:德州市教育局官微全文转发了德州日报对王仁宇事迹的报道,全国媒体争相转载,母校老师主动致电承诺解决学费,北体大更是以最接地气的方式送上祝福。看似微小的细节,却蕴含着朴素的道理:在这个时代,努力奔跑的人永远不会孤单。
这场温暖的互动之所以珍贵,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新闻报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正能量闭环。媒体以敏锐的眼光发现平凡人的闪光点,高校用实际行动传递教育温度,而王仁宇“将来要帮助更多像我一样的孩子”的目标,则让这份温暖有了更深远的意义。在这个闭环中,既有社会对奋斗者的呵护与尊重,也有受助者反哺社会的赤子之心。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上转发这样的故事时,其实也是在传递一个信念:每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灵魂,都值得被温柔以待。
从一篇报道到一个暖心回应,王仁宇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正能量的最佳打开方式,不是居高临下的同情,不是刻意营造的感动,而是当个体拼搏与社会善意相遇时自然绽放的光芒。这种“你努力追梦,我为你护航”的默契,这种“受助于人,回馈社会”的循环,或许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珍贵的精神财富。王仁宇的故事还在继续,而这场的双向奔赴留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温暖的社会,永远会为奋斗者点亮前行的灯。
(作者单位:德州日报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胥爱珍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