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根治短视频乱象须久久为功


王萌

近日,国家网信办“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通报第二批典型案例,剑指摆拍、编造、仿冒、低俗、炒作等短视频领域突出问题,果断处置了一批违规账号。此举直击行业痛点,是维护网络空间清朗环境的必要之举,也传递了加强短视频内容治理的坚定信号。

虚假内容是侵蚀网络信任的毒瘤,必须坚决清除。无论是精心策划的“卖惨”摆拍、凭空捏造的虚假情节,还是刻意模仿官方或专业人士的仿冒账号,其本质都是通过欺骗手段获取流量或利益。这类内容严重混淆视听,误导公众判断,一次次透支着用户的信任,最终损害的是整个网络生态的公信力。治理虚假信息,关键在于强化源头治理和过程监管。平台需要切实提升审核能力,加大人工审核力度,并探索运用技术手段对高风险内容进行标记和追溯。同时,完善举报机制,鼓励用户参与监督,让虚假信息无处藏身。

低俗内容是污染网络风气的浊流,必须有效遏制。部分短视频账号为了博取眼球、赚取流量,刻意迎合低级趣味,传播低俗、恶搞、审丑甚至打擦边球的内容。这类内容不仅拉低了网络文化品位,更对青少年群体的价值观形成产生恶劣影响,将网络空间的精神家园异化为“流量垃圾场”。对此,平台不能仅靠“事后下架”被动应对,而应主动优化算法推荐机制,降低低俗内容的曝光权重,严格执行内容分级和青少年保护模式。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鼓励优质内容生产的机制,让那些有深度、有价值、有温度的“清流”内容获得更多推荐和激励,引导创作风向向上向善。

恶意炒作是扰乱网络秩序的噪音,必须依法打击。一些账号和机构痴迷“黑红也是红”的歪理,不惜通过制造噱头、煽动对立、恶意营销等手段进行无底线炒作。这类行为往往刻意放大社会矛盾或个人隐私,制造网络戾气,污染公共讨论空间,其追求的是短暂的流量,却对网络生态和社会心态造成长久伤害。遏制恶意炒作,需要形成治理合力。平台应进一步完善社区规则,明确炒作行为的界定标准和处罚措施,对恶意带节奏、煽动情绪的账号予以严厉处置。监管部门要紧盯热点事件背后是否存在策划炒作的“黑手”,依法追究相关责任方,斩断灰色利益链条。同时,应倡导理性、文明的网络表达,挤压炒作行为的生存空间。

然而,整治短视频乱象绝非一日之功。虚假、低俗、炒作等顽疾具有反复性和隐蔽性,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这要求平台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不断优化内部治理机制;监管部门保持常态化高压态势,完善法规制度;广大用户提升媒介素养,自觉抵制不良内容。只有各方协同努力,才能让短视频平台真正成为信息传播的“快车道”推动网络空间持续天朗气清。

(作者单位:禹城市畜牧业发展中心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胥爱珍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