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横
作为国宝,大熊猫自带流量,是当之无愧的网络明星。但令人警惕的是,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打起了大熊猫的歪主意,利用人们对国宝的喜爱、关注之情,编造谣言、煽动情绪、从中渔利。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大熊猫保护事业的声誉,更扭曲了公众对大熊猫的理性认知,其危害不容小觑。
以近日报道中提到的白某某和徐某为例,这对夫妻自立“猫粉”人设,打着“为大熊猫发声”的旗号,多次在网络平台捏造、散布“大熊猫被虐待”的不实信息,抹黑多家科研单位,煽动网友网暴科研人员,通过线上直播打赏、线下向粉丝募捐等方式牟利。白某某和徐某最终被判刑,纯属咎由自取。
无中生有编造谣言,移花接木博取同情,不择手段制造事端……从不法分子惯用作案手法和套路看,“大熊猫被虐待”谣言的背后已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黑色利益链,而且具备了畸形“饭圈文化”的显著特征。在“保护大熊猫”的外衣下,部分“猫粉”缺乏理性认知,容易被谣言“带节奏”,进而沦为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的帮凶。
正因此,在依法严惩违法犯罪分子的同时,如何引导部分“猫粉”回归常识和理性,走出畸形“饭圈文化”的泥潭,进而打破“谣言煽动情绪,情绪带来流量,流量转化为金钱”的利益链条,无疑是自媒体时代大熊猫保护事业亟待破解的课题。
一方面,平台责任尤为关键。当前部分直播平台对谐音字、拼音字等变体内容的识别存在技术短板,对恶意账号的跨平台转移行为缺乏有效阻断机制。因此,平台应全面升级防御体系,包括但不限于建立动态更新的敏感词库、完善用户举报响应机制、打通各平台“黑名单”共享渠道等,让造谣者没有容身之地。
另一方面,法治建设刻不容缓。当前适用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颁布于2016年,面对直播生态的快速迭代和AI等新技术的应用,其监管效力已显滞后。相关部门应加速完善网络直播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执法刚性,细化平台责任,让造谣“碰瓷”者付出应有代价,形成有效震慑。
更重要的是,相关部门、单位、机构、媒体等各方要形成合力,引导、推动社会大众将关注点回归大熊猫保护本身。真正保护大熊猫,就应从了解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和科学常识开始。最近,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发文呼吁:大熊猫保护是一项需要专业、理性与耐心的事业,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工作和付出,不是情绪发泄或狂欢。
从某种程度上讲,唯有抵御住畸形“饭圈文化”的侵蚀,才能有效避免大熊猫沦为假“猫粉”造谣敛财的工具。
(作者系德州日报通讯员)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胥爱珍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