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堂食外卖“双标”?消费者权益不容“打折”


王萌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部分餐饮商家存在堂食外卖“双标”现象。“外卖分量不足”“线上线下价格不一致”等成为消费者集中投诉的焦点。这些看似细微的“差别对待”,实则是对消费公平的公然漠视。当数字经济的便利遇上餐饮烟火气,本该是生活品质的升级,而非公平的悄然“打折”。

商家热衷“双标”,是算错了利益账。在平台抽成、人力成本等压力下,一些商家侥幸认为消费者“不在现场”,即便品质缩水也难察觉。这种短视思维,忽略了消费市场的基本逻辑:信任一旦崩塌,重建难如登天。如今的市场,维权渠道日益畅通,消费者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商家产品的一次品质翻车,很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更值得警惕的是,“双标”会破坏市场生态。当部分商家靠偷工减料抢占价格优势,那些坚守“堂食外卖一个标准”的诚信商家反而陷入竞争劣势,长此以往,难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果。这不仅会拉低整个行业的品质水准,更会削弱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最终反噬行业发展。

整治“双标”乱象,需多方合力破局,织密制度与责任的刚性之网。监管部门必须主动亮剑,制定外卖食品分量的强制性标识规范,填补标准空白,明确计量标准与误差范围,让消费者对“分量多少”有清晰预期;针对线上线下价格差异,需建立定价透明化规则,划定合理价差区间,对显著超出范围的“价格双标”实施重点核查与惩戒,让违规操作无处遁形。平台作为关键环节,更需扛起管理责任。应重新审视佣金结构,平衡自身收益与商家合理利润空间;同时通过规则设计,要求核心菜品线上线下价格、分量标准保持一致,以技术手段识别并约束“凑单陷阱”“隐形加价”等行为,真正成为遏制“双标”的第一道防线。

商家更要摒弃饮鸩止渴的短视,重拾诚信经营之本。面对经营压力,将成本简单转嫁给消费者的行为,终将损害自身。真正的出路在于优化供应链、提升人效、创新产品,通过内生性降本增效缓解压力。更需主动公示外卖分量构成、价格明细,以透明化经营换取消费者的长期信赖。须知,靠“套路”赚快钱,终将断送长久生意。

从堂食的烟火气到外卖的便捷性,消费者追求的核心始终是“花得值、吃得安”。当外卖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日常选择,其背后的公平不仅是餐饮行业的底线,更是数字经济时代市场秩序的“脸面”。唯有监管不缺位、平台不失责、商家不短视,才能让每一份外卖都装着实实在在的分量,每一次消费都透着明明白白的公平。

(作者单位:禹城市畜牧业发展中心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胥爱珍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