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育儿补贴为何冲上热搜


□张建华

7月28日,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公布,从2025年1月1日起,无论一孩、二孩、三孩,每年均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

育儿补贴词条迅速冲上了社交媒体热搜,且热度居高不下。“马上要生了,能赶上吗?”“每个地方都一样吗?”众多评论迅速在网上奔涌。人们对育儿补贴的反响为何如此强烈?

育儿补贴制度的实施,直击年轻人“不敢生”“生不起”“养不起”等痛点。对普通百姓而言,生育带来的成本和压力可不仅仅是十月怀胎,生育、养育、教育更是一场旷日“持久战”,甚至家庭生活计划和安排,以及个人的职业发展等,都会受到较大影响。这些现实问题的存在,让育龄夫妻对生儿育女开始望而却步。

生育子女既是家事又是国事。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支撑,关乎亿万家庭幸福安康、关乎中华民族世代永续。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出生人口降至852万,总和生育率连续七年低于1.3的警戒线。多项调查显示,在影响年轻人生育意愿的因素中,除婴幼儿托育资源短缺、育龄夫妇职场发展易受影响等因素外,经济因素首当其冲。在国家层面全面推行育儿补贴制度,无疑是看到了影响生育的主要因素,有的放矢给予支持,让政策之“甘霖”精准润泽问题之“根”。育儿补贴制度的实施,不仅是对育儿家庭经济负担的直接减轻,更是国家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推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战略之举。

发放育儿补贴让“生育友好”可感可及。国家全面实施育儿补贴制度,覆盖面更广、支持力度更大、政策可持续性更强,能让更多老百姓亲身感受到这份“暖心礼”带来的利好。此次国家层面的育儿补贴制度,“对象统一、标准统一、形式统一、流程统一”的“四大统一”,无论一孩、二孩还是三孩,均按相同标准领取补贴,消除了孩次间的待遇差异;补贴形式为现金直达家庭账户,操作流程通过全国统一的育儿补贴信息管理系统完成,确保了政策的公平性和可操作性。以“每孩每年3600元”的基础标准,直接为家庭注入“真金白银”,这昭示着育儿支持已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之列,也有助于缓解许多家庭的经济压力。对工薪阶层和中低收入家庭来说,其减负效果会来得更为真切,着实就是雪中送炭。据估算,全国每年将有2000多万个婴幼儿家庭受益,这一数字背后,就是千万家庭经济负担的减轻。

发放育儿补贴彰显“以人为本”政策温度。在当前人口形势下,育儿补贴制度的推出不仅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福利,更传达出我国促进生育的坚定决心,也是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当“政策红包”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政策“暖意”化为民生“暖流”,必将激发社会生育潜能。育儿补贴只是序章,“愿意生、敢于养、乐于育”才是终章。把补贴的每一分钱变成托位、把政策的每一分力化作时间,为家庭减负、为未来护航,让“生得起”升级为“养得好”,社区托育触手可及、职场育儿友好、教育资源均衡,补贴就不再是单点输血,而是激活系统性支持生育的起点。

育儿补贴制度不是“万能钥匙”,一份育儿补贴也不可能完全覆盖育儿支出,但建立起公平、普惠、可持续的育儿补贴制度,是迈向生育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一步。育儿补贴制度必将为共同营造生育友好、养育友好、教育友好的和谐氛围,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德城区委社会工作部)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尹晓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