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亮剑”自媒体乱象,让理性表达取代流量至上


□王萌

近日,中央网信办启动为期两个月的“清朗·整治‘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专项行动。这场集中整治目标鲜明,直指自媒体虚假信息、情绪煽动等核心乱象,其深层意义不仅在于清除网络不实信息乱象,更在于为理性声音拓展空间,让基于事实的讨论、合乎逻辑的表达真正成为舆论场的主导力量。

自媒体作为数字时代的重要信息载体,本应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是公众获取信息、参与公共事务的有效渠道。然而,在“流量至上”的畸形逻辑主导下,部分自媒体逐渐偏离正轨:以夸张标题制造对立,将复杂公共议题简化为非黑即白的情绪战场;靠断章取义歪曲事实,用“带节奏”的话术绑架公众认知;甚至通过伪造采访、拼接画面,让“摆拍的真相”取代真实全貌。这些操作看似赚足眼球,实则在撕裂社会共识——当人们习惯用标签站队而非理性思辨,当“极端化表达”比“客观分析”更易走红,网络空间的理性土壤便会持续退化,最终侵蚀公众对信息的基本信任。

要让理性传播真正占据主流,必须坚持打击与建设并重、刚柔相济。其一,用“规则之剑”划清底线。必须明确自媒体不可逾越的理性红线:对恶意伪造信息、蓄意煽动对立等行为坚持“零容忍”,通过溯源追责让“带节奏者”付出应有代价;对专业领域账号严格资质审核,严防“伪专家”以片面观点误导公众。其二,以“技术之盾”为理性铺路。平台需优化算法逻辑,核心应是提升内容质量,让基于事实、有深度的分析获得更多曝光机会,而非让情绪煽动者持续“坐享流量红利”。同时,要升级AI识别技术,提升对经过伪装的非理性信息的精准拦截能力,为理性讨论扫清障碍。其三,靠“生态之力”培育理性土壤。对坚持客观中立、深耕专业领域、产出优质内容的优质自媒体,给予流量倾斜与政策扶持,让“理性发声”既有社会价值,也有市场回报;同时持续提升公众媒介素养,引导人们学会辨别信息真伪、拒绝被情绪裹挟,为理性传播培育更广泛的受众基础。

“亮剑”不是目的,而是为理性传播扫清障碍;整治行动也非终点,而是重建健康舆论生态的起点。唯有让理性表达有空间、有回报,让非理性传播受约束、付代价,网络空间才能回归“讲道理、重事实”的本真。让每一个声音都能在理性框架下被倾听、被尊重,这既是专项行动的题中之义,更是广大网民对清朗网络空间的共同期盼。

(作者单位:禹城市畜牧业发展中心)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