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不管亮的什么证,权力姓“公”不姓“私”



□相子瑞

最近,“农村公路惊现证件侠”“会车遇奔驰女司机亮证逼迫让道”等多条视频,引发网民广泛关注。通过视频可见,狭窄的道路上两车相遇,本来相互谦让,就能顺利通过,但女子为了让对方倒车让路,竟拿出丈夫的执法证进行威胁。广西防城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迅速成立调查组开展调查核实工作,并将事件全过程予以公布。

防城港当地的权威调查,给了公众一个清楚的解释。然而,从一场普通会车纠纷演变为全民热议的公共事件,暴露出基层权力运行的诸多积弊,折射出个别公职人员将证件视为特权符号的认知偏差。这种“身份加持”的特权思维,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背道而驰。

为政之道,德不可废。象征公权力的执法证随意放在车上,个别公职人员亲属狐假虎威,把执法证当成了“特权证”“威胁证”,总感觉在任何场合都高人一等、身份显赫,这种“唯我至上”“滥用职权”的行为,无疑会影响公众对执法公信力的认知。在现实生活中,个别公职人员习惯于依赖特权,将其视为自身权力的正常运用,不仅侵犯了人民的合法权益,而且对国家的公信力造成重大伤害,必须给予严格的查处和惩罚。“亮证姐”的一时任性,不仅让自己陷入了舆论的漩涡,丈夫也因未妥善保管执法证而被立案调查。

“公权力姓公,也必须为公”这是常识更是底线。权力亮证,亮出的是傲慢,是对权力的任性和对公权力的滥用,更暴露出个别人员缺乏法治意识,缺乏对公权力的敬畏。管好家属,管好身边人,权力不是“夫妻盾牌”,更不是家人的“护身符”“保护伞”。如果私人情感与公权运行发生交叉,甚至主次颠倒,就难免影响公正、违背规矩、逾越红线。任何时候,公权力都不能姓私,只有对法律心存敬畏,保证权力规范有序运行,才能为民众汇聚更多安全感与获得感。

证件是服务人民的工具,而非加持特权的筹码。“亮证姐”事件的荒诞与严肃并存,既是权力任性的个体样本,更是制度完善的契机。相信有关部门定会以刮骨疗毒的决心整治基层微腐败,以零容忍态度捍卫公民尊严,避免“证件异化”的闹剧重演,真正让权力回归服务人民的本质。

(作者单位:平原县委宣传部)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曹清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