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
日前,央视《今日说法》曝光一起典型案例。一则点击量破千万的“外卖员因差评怒砸餐食、在顾客门前倒垃圾泄愤”视频,实为精心策划的摆拍闹剧。虚构冲突、制造对立、表演愤怒,这场“假冲突换真流量”的戏码,不仅愚弄了公众情感,更在损害社会信任的基础。
炮制者王某利用短暂的外卖从业经历,伙同三人三个月内自导自演了71场冲突戏码。“顾客”动辄以差评威胁,“外卖员”则以摔餐、倒垃圾等极端行为回应,精准刺激观众情绪。数十万转赞背后,既暴露了平台算法对冲突内容的天然偏好,也显现了策划者对社会情绪的刻意消费。警方调查最终将其定性为“散布虚假信息”,但伤害已然形成。那些曾为剧中“外卖员”鸣不平、对“顾客”行径愤慨的网友,难免产生被欺骗感;真正在风雨中奔波的外卖员群体,却因此背负污名;而配送压力、评价机制缺陷等亟待解决的真问题,却在戏剧化冲突中被掩盖。
此类摆拍并非孤例。近年来,网络上“剧本式”内容屡见不鲜:“老板拖欠工资反被员工暴打”“顾客故意刁难服务员遭反击”等视频,动辄收获百万级流量,事后多被曝光为摆拍。这些内容抓住社会情绪的痛点,用极端化的情节放大群体对立,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化为“好人”与“坏人”的二元对立。表面看是个别账号的逐利行为,实则是对公共话语空间的污染。当刻意制造的冲突成为流量捷径,真实的声音会被淹没,理性的讨论将让位于情绪化的骂战。流量经济绝不应沦为“造假经济”,网络空间更不容“剧本化叙事”肆意横行。
治理此类乱象,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平台必须担起责任,落实网信部门新规,对演绎内容强制标识,并通过算法识别冲突剧本、限制违规账号传播。同时,要切断其变现途径,让“毒流量”无法获利。监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惩摆拍造谣者,明确“流量造假”是破坏网络生态的违法行为,提高其违法成本。公众也需提升媒介素养,在面对极端冲突内容时多一分警惕,不被情绪左右,不成为虚假信息的“传声筒”。
揭穿这场外卖摆拍闹剧,其意义远超惩处几个造假者,更在于守护真实的公共底线。只有让虚假流量无处遁形,真实的行业困境才能得到正视;只有摒弃刻意制造的对立,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包容才有生长土壤。这不仅是健康网络生态的应有之义,更是社会信任得以存续的根基。
(作者单位:禹城市畜牧业发展中心)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胥爱珍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