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低俗直播乱象治理刻不容缓


□贾荣耀

近日,多家平台升级管理规范,其中,抖音宣布升级《抖音直播团播内容管理规范》,明确禁止主播通过着装、剪影、打湿身体等方式突出敏感部位、营造暧昧氛围。多名网络主播也因直播内容低俗、擦边等问题被平台封号乃至被警方行政拘留,低俗直播这一顽疾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网络直播在深度融入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滋长着“流量向恶”的乱象——部分直播间正沦为低俗内容的温床。一部手机、一次点击,网络直播便能直抵亿万用户,这种零门槛便利性在造就行业繁荣的同时,也使素质良莠不齐的主播群体获得了传播渠道,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困局。网络直播数据量庞大,人力监管杯水车薪;特殊语境下的谐音词、隐喻动作,令AI审核频频失守;违规主播频换马甲,“猫捉老鼠”游戏层出不穷。低俗内容从出现到下架存在难以弥合的时间差,技术发展跟不上网络黑产的迭代速度。技术发展催生的光速传播重构了内容扩散逻辑,直播间的生产之“快”、入场之“快”为其带来众多拥趸。可以说,当低俗内容借力社交媒体实现指数级扩散,其社会危害难以消弭。

面对低俗直播顽疾,2025年迎来行业治理的关键转折点。《网络表演(直播与短视频)主播职业能力划分要求》的出台,将主播职业标准首次建立清晰框架,并将职业主播划分为三个等级,并构建知识、技能、品德三维评价模型。其中品德信用维度实行"一票否决"机制,严重违法失信人员无法参与评价,未成年人保护与诚信记录纳入考评体系。抖音升级的团播管理规范不仅禁止通过着装、剪影等方式突出敏感部位,还严禁过度美颜,要求直播画面真实还原主播形象。

根治低俗直播要跳出“整治—反弹—再整治”的循环困局,构建多方参与的共治生态。平台企业应超越“内容守门人”角色,成为 “生态设计师”,要加强技术研发,提升AI审核识别能力,推动审核系统从“关键词拦截”向“多模态理解”跃迁;要优化算法推荐,重置流量分配机制,给予内容质量更高权重;还需强化制度约束,对违规者实施“违规即禁播”的惩戒措施,释放“算法向善”效应。主播群体需要职业觉醒,意识到低俗流量实为“毒糖果”,专业内容才是“硬通货”;头部主播应发挥示范效应,面向消费者公示选品标准及质检报告;中小主播应摒弃短视逐利,以诚信经营积累口碑。此外,监管体系也需创新治理思维,建立量化标准,厘清“低俗”定义,破解监管弹性困局;推动跨平台数据共享,建立违规主播“黑名单”制度;完善分级分类管理,将主播账号级别与直播权限、内容范围挂钩。

直播间不应是低俗流量的狩猎场,而应成为展示时代风貌、传播先进文化、连接美好生活的数字文明新载体,呈现技术赋能下真实、丰富、向上的时代文化映像。治理低俗直播,势在必行,功在长远。

(作者单位:德州市教育局)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曹清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