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文慧
近日,南京博物院(以下简称“南博”)因暑期女性客流激增,临时将一处男士洗手间调整为“女士专用卫生间”。这一人性化举措迅速引发热议,网友纷纷点赞。在公共服务领域,细节之处往往最能彰显治理的温度与智慧。“男厕改女厕”看似一个小小的改变,却精准破解了女厕排队之困。
一直以来,旅游旺季或人流密集区女厕所前排长队,男厕所门可罗雀的场景屡见不鲜。相关调查显示,在旅游高峰期,女性游客平均等待如厕时间超过20分钟,而男厕使用率仅为女厕的1/3。这种如厕资源分配的不平衡,给女性群体带来了不便。南博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问题,在暑期女性客流量大、洗手间需求量剧增的情况下,将历史馆通往特展馆的一处男士洗手间临时改为“女士专用卫生间”,同时,特展馆每一层均有男性洗手间,不影响男性游客正常如厕。这一操作,既有效缓解了女厕排队的难题,又保障了男性游客的权益,堪称一举两得。
长期以来,在城市规划和公共设施建设中,不少场所的设施配置总带着“一刀切”的思维惯性,没有充分考虑到女性的特殊需求。比如,女性如厕时间普遍较长,这是由生理结构决定的,她们在使用卫生间时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南博的做法打破了这种传统思维,从女性的实际需求出发,对公共资源进行灵活调配,是对性别平等理念的生动践行。同时,这也给其他公共场所提了个醒。无论是景区、商场还是车站、医院,都应重新审视自身的公共服务设施是否合理,在进行规划和建设时,不能“一刀切”,而要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
近年来,越来越多类似南博的“微创新”正在逐渐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从故宫推行“母婴室预约”到杭州地铁设置“潮汐厕位”,从深圳用科技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到甘肃以地方立法形式明确厕位比例等,都从细微处改善了民生体验。“男厕改女厕”的事例告诉我们,公共服务的温度,不在于设施多豪华,而在于是否能敏锐捕捉到每一个细微的需求;治理的智慧,不在于规划多宏大,而在于能否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找到兼顾各方的平衡点。
小小厕所,大大民生。从细微处见真章,南博改出的不仅是如厕体验的提升,更是对每位游客需求的珍视。期待更多公共场所能秉持这种“绣花精神”,雕琢公共服务细节,让城市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人文关怀,让每位市民和游客都能在便捷与舒适中感受到社会发展的温度。
(作者单位:平原县王杲铺镇中心小学)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张明昭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