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胖东来“特殊招工”,照亮就业公平之路


□刘晓东

日前,新乡第三家胖东来宣布启动千人招工计划,与常规招工不同,这次招工专门为有犯罪前科人员预留2%的岗位,这一特殊政策迅速引发社会热议。有网友在董事长于东来的社交平台留言表示,“这是让前科人员看到重生希望的好事”。

据司法部《2023年刑满释放人员就业白皮书》显示,全国每年刑满释放人员超过60万,然而该群体再就业率不足40%。许多企业一看到“有前科”三个字,直接关上“大门”,仿佛“有前科”成了终身贴牢的“风险标签”。

其实,那些前科人员何尝不渴望摆脱“求职无门、生活无着”的困境,成为重新站起来的普通人?胖东来看到了这份渴望,向这个群体伸出了橄榄枝;这不仅是企业对个体命运的体恤,更是对社会治理逻辑的深层理解。一个走过弯路的人通过获得稳定工作重新融入社会,可能会爆发出超乎寻常的感恩、忠诚与勤奋,大大降低重蹈覆辙的可能性;当越来越多的人得以靠劳动立足、靠勤劳致富,社会稳定的根基会更加牢固,发展的活力会更加充沛。

要让胖东来的善意从“孤勇者的担当”变成“全社会的共识”,需要一套兼顾风险防控与人文关怀的系统支撑。

企业能坦诚接纳是重点。企业在招聘时,不必把“有无前科”作为筛选门槛,要考量犯罪类型、核查改造表现,评估其技能与岗位的匹配度;入职后,设定见习期观察其表现,并安排业务能手对其开展工作指导,让他们尽快融入团队、胜任工作。

社会应织密包容的网络。政府可建立前科人员档案平台,清晰记录改造成效、技能认证,进行再犯风险评估,帮助招工企业打破信息壁垒;社区可组建再就业帮扶小组,对接企业需求开展技能培训;媒体多讲“重生故事”,用前科人员真实改变打破人们的刻板印象。

求职者要以实际行动重塑自我。求职时,坦诚说明改造情况,打消企业顾虑;入职后,珍惜机会、踏实工作,用长期稳定、优异的表现赢得领导、同事信任。如果求职失败,也不要自我否定,应积极了解目标行业变化,有针对性开展学习提升,为再次求职蓄力。

胖东来的招工善举让我们看到,真正有生命力的企业从来不只盯着眼前的收益,而是能看见时代的需求。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胖东来”勇于承担超越商业本身的责任,让更多人获得新生,也让企业赢得更加长久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宁津县融媒体中心)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张明昭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