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昭
日前,内蒙古包头市委讲师团人才引进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细心网友发现,2025年1月,该单位公示的拟录取名单中,3名考生竟与2023年中止招聘的入围者姓名完全一致。如此“巧合”,实在匪夷所思,被质疑为“萝卜招聘”。
8月9日,包头市联合调查组发布通报,证实了“因人设岗”的违规操作:招考结果无效,讲师团主要负责人被免职降级,相关责任人受到诫勉处理。此事件不仅暴露了基层人才引进的制度漏洞,更折射出某些单位对公平竞争原则的公然践踏。
因人设岗的“萝卜招聘”就是先有目标人选,再倒推招聘条件,就像给脚定做鞋子,长宽高都卡得严丝合缝。这种违规操作,本质是权力对程序的肆意破坏。包头讲师团从“因人设岗”到“绕过笔试”,从“监督缺位”到“决策随意”,将人才引进这一严肃的工作,变成了为特定人员量身打造的“私人订制”,招聘程序俨然成了走过场。这不仅是对公平公正原则的公然践踏,更是对广大求职者努力和期待的无情漠视。
“萝卜招聘”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寒了人才的心。这些“萝卜”或许能暂时填满个别单位的“人情缺口”,却会挖空政府公信力的根基。当考生发现“努力不如关系硬”,本为吸引贤才的“梧桐树”,反而成了排斥异己的“刺篱笆”,人才流动就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正如一位考生的留言:“我们不怕失败,怕的是连公平竞争的机会都被剥夺。”
中组部和人社部早就三令五申,要坚决防止“萝卜招聘”“因人画像”等问题,《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也对违规行为制定了严厉惩处措施。根治这一顽疾,还需从落实层面筑牢防火墙。招聘单位要严格执行“岗位需求评估—公开招聘公告—第三方命题—全程录音录像—多部门联合监督”的全流程规范,杜绝“萝卜招聘”的操作空间。可以引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代表等第三方监督力量,对招聘过程进行实时巡查。建立招聘异议快速响应机制,允许考生对疑似违规行为提出复核申请,由纪检监察部门牵头调查并公开结果。对违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列入失信黑名单,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人才引进不是“自留地”,而是关乎城市未来的“竞技场”。公平竞争是人才引进的底线,更是政府公信力的生命线。唯有让阳光穿透每一个招聘环节,才能让“千里马”在公平的赛道上竞相奔腾,让人才红利真正转化为发展动力。
(作者单位:德州日报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曹清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