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楠楠
近段时间,“窝囊旅游”在社交平台持续走热,为景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从“窝囊蹦极”到“扶梯登顶”,从“浅滩漂流”到“缆车看日出”,这种看似“反骨”的旅游方式,为何能在年轻人中迅速圈粉?
这种新趋势的背后反映的是年轻人旅游需求的转变。过去,旅游似乎总与挑战自我、征服自然、尝试刺激挂钩,像艰难攀爬高峰、极限挑战蹦极,似乎只有如此才能彰显旅游价值。但在“内卷”成为时代关键词的今天,年轻人平时就在职场“996”、KPI考核、社交的焦虑中反复拉扯,旅游变得不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是成为他们为数不多的可以理直气壮“做自己”的时空,所以他们在刺激、征服与“窝囊”之间,选择了“重在尝试,舒服就行”。
社交媒体无疑是这场“窝囊旅游”圈粉的重要推手。在互联网时期,在自媒体时代,年轻人热衷于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旅游经历更是“晒图”重点。“窝囊旅游”本身就自带很强的话题性和趣味性,年轻人在体验过后,通过拍摄短视频、发布照片等方式晒出“坐扶梯登顶被大爷嘲笑”,分享“漂流时在橡皮艇里睡午觉”的糗事,这种“又菜又爱玩”的自嘲式分享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点赞,激发更多年轻人的好奇心和尝试“窝囊旅游”的欲望。
对于文旅产业发展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窝囊旅游”的核心并非真的“摆烂”,而是追求更加舒适的旅游体验。它要求从业者突破传统思维,学会更加深入地洞察用户的多样性需求,进行更精细的市场定位和产品设计。例如,黄山推出的“云谷索道直达游”,让游客无需艰苦攀爬就能欣赏到核心景观,既满足了“懒人需求”,又保证了游览质量;不少景区通过调整项目难度来吸引“窝囊”游客,像推出的“温和版”蹦极,通过低速下降或者双人跳的方式,让胆小的游客也能积极参与。
旅行的终极目的从来不是证明什么,而是找到让自己舒服的方式,在片刻的松弛里,重新攒足面对生活的勇气。我们应该对“窝囊旅游”秉持理解和尊重,通过优化文旅产品供给,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多元需求,促进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让每个人在旅途中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美好与满足。
(作者单位:乐陵市郭家街道办事处)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尹晓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