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多些急救教育,少些生命遗憾


□张兆坤

8月8日晚,沈阳一名成年人窒息遇险,在人们慌乱无措之时,11岁的胡紫涵用标准海姆立克急救法成功救人,这也给所有人敲响了警钟:急救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选修课”,而是托举生命的“必修课”;多掌握一些急救知识,就可以少一些生命遗憾。

在日常生活中,突发事件常有发生。生死攸关的“黄金时间”里,专业救援常难以及时抵达,及时且正确的急救便成了延续生命的重要支撑。为了让更多人懂急救、会救人,《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从国家战略层面将居民掌握基本急救知识和技能列为行动目标,但这一目标的落地仍面临严峻考验。《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1年数据显示,我国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普及率仅1%左右。急救能力的普遍匮乏,让许多人即便心怀施救意愿,也因技能空白无从下手,只能眼睁睁看着生命消逝。

生命之重,重于泰山;急救教育,刻不容缓。面对1%普及率的现实短板,面对“想救却不会救”的普遍困境,我们必须行动起来,构建人人会救、处处能救的“全员急救”的社会生态。

“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学校是急救教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将急救课程纳入学校教学体系,根据不同学段设置针对性内容,通过理论讲解与模拟实操相结合,让学生掌握心肺复苏、止血包扎、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实用技能。随着学生急救教育观念、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他们又能影响带动广大家长,扩大急救教育普及范围。

社会层面的急救教育同样不可或缺。社区可联合医院、红十字会等定期开展公益培训,帮助居民掌握急救要领。各类单位针对行业特点定制急救培训内容,如餐饮业侧重窒息急救、建筑业侧重外伤处理等,让急救技能成为职场人的必备素养。政府相关部门要在人员密集区域规范配置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并张贴图文指南,让救命设备与救命知识随时可见、触手可及。

个人作为急救链条的终端执行者,主动学习与践行至关重要。一方面,应摒弃“急救是专业人士的事”的侥幸心理,主动关注官方发布的急救科普内容,积累基础理论;另一方面,要在专业指导下积极参与实操培训,避免纸上谈兵。此外,还可以将学到的知识分享给身边的人,比如教父母识别心梗前兆、带孩子模拟异物卡喉急救等。

急救不是高深技术,而是人人可学的生存技能。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做个有心人,多学习、多掌握一些实用的急救知识与技能。若真的遇到需要挺身而出的那一天,我们也可以像11岁的胡紫涵一样,勇敢地说:“我会,我能救!”

(作者单位:宁津县融媒体中心)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尹晓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