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筑牢网络“安全门” 人人都是责任人


□胥爱珍

近日,公安部网安局发布消息:8月下旬,部分高校已开始报到,高中初中小学等也进入开学倒计时。师生家长请注意,开学季正是违法犯罪分子实施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发期,大家务必擦亮双眼,筑牢网络“安全门”,千万别给违法犯罪分子留下可乘之机!这一提醒给广大师生家长敲响了警钟,筑牢网络“安全门”刻不容缓,人人都是责任人。

网络违法犯罪高发,其危害性不容小觑。近年来,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给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就在最近,不少媒体报道,一些诈骗分子利用家长对孩子学业的关心,伪装成学校老师,在班级群里发布虚假的补课缴费通知,不少家长未加核实便匆忙转账,最终上当受骗。此外,个人信息泄露也是网络违法犯罪的重要诱因。从社交平台到各类App,人们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个人信息也面临着被非法收集、贩卖的风险。一旦信息泄露,接踵而至的可能是骚扰电话、精准诈骗,甚至个人隐私被曝光,对个人生活造成极大困扰。在此情形下,筑牢网络安全防线显得尤为必要且紧迫。如今,网络已深度融入人们的生活,对于即将开学的师生们来说,线上学习、校园缴费、信息沟通等都要通过网络完成。若网络安全得不到保障,不仅会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还可能给师生的个人权益带来损害。特别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群体,更容易成为网络违法犯罪的目标。他们可能因轻信网络上的虚假信息,陷入游戏诈骗、网络借贷等陷阱,对个人财产、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

筑牢网络“安全门”,没有旁观者。当下,我们每个人都是网络的参与者,也都应是网络安全的守护者。广大师生家长要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提高辨别能力。对于各类网络信息,尤其是涉及资金交易、个人信息填写的,务必保持高度警惕。学校收费通常通过官方渠道,遇到要求私人账户转账的“缴费通知”,一定要第一时间联系班主任或学校核实,切勿盲目转账。同时,要保护好个人信息,不在陌生平台随意填写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等敏感信息,定期检查社交账号隐私设置,避免个人信息泄露。网络平台和企业也应加强对平台内容的审核,严格把控信息发布源头,及时清理虚假信息、诈骗广告等违法内容。同时,要完善技术防护措施,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防止用户信息泄露。政府相关部门则要加大对网络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加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形成有力震慑。

网络安全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在开学季这个网络违法犯罪高发期,广大师生家长更要绷紧网络安全弦,从自身做起,筑牢网络“安全门”。唯有如此,才能让网络成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利器”,而非伤害我们的“凶器”。

(作者单位:德州日报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尹晓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