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龙
近日,北京朝阳大悦城、深圳天虹超市等商场将母婴室升级为育婴室,并试点设立父婴室,看似微小的措辞变化,却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这不仅仅是一个标识的更换,更是公共服务理念的一次深刻演进,折射出当代社会对育儿责任共担、性别平等与家庭文明建设的全新认知。
母婴室的设立,原本体现了社会对哺乳期妇女和婴幼儿的人文关怀。然而,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育儿观念的革新,父亲参与育儿的程度日益加深。但现实中,母婴室的命名与“男士止步”的提示,在无形中构筑了一道性别隔离的屏障,使独自带娃出行的父亲面临无处换尿布、无法冲奶粉的窘境。这种设施上的缺失,不仅造成了实际使用的不便,更在象征层面强化了“育儿是母亲天职”的刻板印象。
育婴室和父婴室的出现,突破了这一困境。北京朝阳大悦城通过自动门和隔帘设计,巧妙区隔哺乳区与护理区;深圳天虹超市则配备冷热水、温奶器、尿布台等设施。这些设计既保障了哺乳母亲的隐私权,又满足了父亲参与育儿的需求,体现了公共服务从“性别特定”向“功能导向”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这种转变传递出积极的社会信号:育儿不是母亲的专属责任,而是父母共同承担的义务。
从母婴到育婴的一字之变,标志着公共服务开始真正关注到不同性别的育儿需求,体现了公共空间对民生需求的精细化响应。这种变化与我国近年来倡导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性别平等的政策导向一脉相承,展现了社会发展的人性化温度。当然,这种转变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混合使用空间可能引发隐私担忧,设施共用可能增加管理难度,不同家庭对空间使用的期待差异可能需要调和等等。这些都需要商场管理方未雨绸缪,通过科学分区、智能预约、清晰指引等方式优化管理。
育婴室的推广不应止于商业场所。机场、火车站、博物馆等公共设施也应当同步推进这项改革,这不仅是对父母育儿需求的实际支持,更是在全社会培育性别平等文化、推动育儿责任共担的重要实践。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主任龚雯洁指出,亲子设施的本质是“体现社会对育儿责任的支持和尊重”,这一理念应当成为城市规划与公共服务设计的共识。
从母婴室到育婴室,一字之变,变的是名称,不变的是对育儿家庭的关爱。这小小的改变,如同一个文明的窗口,映照出我国社会在促进性别平等、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道路上的坚实步伐。期待更多公共场所能跟上这一变革,让每一位父母都能体面、自信地陪伴孩子成长,共同书写新时代的育儿文明。
(作者单位:德州日报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黄晓龙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