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文慧
日前据央视报道,今年上半年全国传统村落共吸引游客超过2.93亿人次,带动消费约342.13亿元。传统村落焕发出新活力,不再是尘封的“文化标本”,而是活态生长的“文化磁场”,成为文旅新热点,承载着人们的诗与远方。
传统村落是乡村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如何让传统村落“活”起来、“火”起来,成为各地探索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德州市将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村居建设、农村自建房建设工作紧密结合,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德州市推进美丽村居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等老建筑较多的村庄以保护为主,秉持修旧如旧原则整治加固老建筑,严禁随意拆除与破坏性整治。在乐陵王母殿村,设计团队扎根乡村,与当地村民紧密合作,充分调研碧霞元君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当代价值,将碧霞元君“仁爱济世”的精神融入当代文旅开发,推出中医文化体验、传统礼仪研学等项目,打造了“游故居、逛古城、品小吃”的旅游路线,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创新性转化与可持续发展。
标准是传统村落保护质量的保障。德州编制出台了《德州市农村房屋标准建设图集》《德州市美丽村居建设指引》等指导性图集,从村落基础设施建设的框架,到传统建筑修缮的细节都给出了明确标准,让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有章可循。相关专家还奔赴各传统村落,开展宣贯与实地帮扶工作,助力四女寺村乡村博物馆等项目建设与升级,确保这些项目既能展示乡土文化的魅力,又符合建筑保护标准。
技术支持为传统村落保护注入了强大动力。德州深入开展“一村两师”工作,组织专业设计团队下乡,为传统村落保护、历史建筑修缮等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在武城县四女寺镇四女寺船闸、临邑县理合务镇蔺家宅院等重点项目中,设计团队全程参与,不仅助力施工,还深入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内涵,打造出四女寺村大运河文化、大蔺家村“和合”文化等品牌。通过这些举措,使传统村落既能留住古韵,又能跟上现代生活的步伐,让传统村落的生活品质得到全面提升,更加舒适宜居。
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既是文化工程,更是民生工程。当青石板路上的脚步声与研学学生的笑声交织,当非遗工坊的织布机与乡村咖啡馆的研磨机共鸣,这不仅是一个个古村落的重生,更是我们对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每个人都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乡愁”。
(作者单位:平原县王杲铺镇中心小学)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张明昭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