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爱珍
8月25日是全国第九个“残疾预防日”,今年的主题是“预防伤害致残,共创健康生活”,旨在增强全社会残疾预防意识,减少残疾的发生。
伤害是导致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交通事故、跌倒、工伤等,这些伤害不仅给个人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国家对残疾预防的重视由来已久。2017年就设立了“残疾预防日”,《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将“伤害致残防控”列为重点行动。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已清晰传递一个信号:残疾预防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每个人幸福的“必答题”。
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残疾人约200万人,其中50%以上由后天伤害导致。一些看似“偶然”的伤害,正以惊人的频率吞噬着健康与希望。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伤害致残事件,并非是“命运无常”,而是风险防控的缺位。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说“安全第一”,可很多时候,“第一”变成了“最后才想”。事故发生后,才追悔莫及。因此,预防伤害致残,必须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出击”。
主动预防,意味着要把功夫下在平时。比如,给家里的老人装个防滑垫、加个扶手,成本不过几百元,却可能避免一次致命的摔倒;给孩子讲清楚“红灯停、绿灯行”,教会他们正确使用燃气灶。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正是预防的“大事”。企业也要主动作为。工作场所的物理性、化学性、噪声等致残风险,有的是“瞬间爆发”,有的是“慢性侵蚀”。企业不能只算“生产账”,还得算“健康账”。预防投入,不是成本,是责任,更是长远的效益。
当然,预防伤害致残,不只是某个部门、某群人的事,而是一场需要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残疾预防具有复杂性,它涉及生产、交通、食品、环境等全领域,需要政府、企业、社区、家庭形成“责任共同体”。残疾预防具有广泛性,它涉及每个人成长的每个环节。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你过马路时是否低头看手机?你家的药品是否放在孩子够不着的地方?你是否提醒父母定期检查听力视力?这些细节,都是我们需要长期坚持关注的。更进一步说,预防伤害致残,还是一场文明的升级。它考验的,是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对弱者的关怀,对未来的远见。只有我们不再把“出事”当“倒霉”,而是反思“为什么没防住”,社会的文明水位才真正提升。
从2017年第一个残疾预防日至今,主题不断变化,但主旨始终是未雨绸缪,守护生命的完整与尊严。应当说,预防伤害致残,不是一场活动、一次提醒,而是一生的功课。这门课,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上好。
(作者单位:德州日报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胥爱珍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