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兆坤
“为什么卫生间老是没纸?”“保洁人员已加强巡视,各楼层服务台也提供卫生纸供读者随时取用。”
这样的“你问我答”,不是线上客服的即时对话,而是上海市虹口区图书馆留言本上每天都在发生的真实互动。图书馆以留言本为沟通桥梁,做到事事有回应,用行动诠释“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赢得了读者的由衷敬佩。
这份敬佩,不仅源于留言本中“事事有回应”的行动力,更在于扎根日常的长久坚持。自2010年开馆以来,读者的每一条留言都被工作人员仔细整理、分类归档,成为优化服务的“活档案”。在留言本走红后,面对激增的关注,工作人员理智提醒“留言本不是许愿池”;对于难以满足的需求,他们坦诚解释、耐心沟通,这份实在与真诚让读者格外理解。
其实,读者的这份理解,恰恰印证了留言本的真正价值——它不是图书馆单方面的服务展示,而是构建了“服务者愿倾听、群众可表达、诉求有回应”的互动生态。这一生态的核心,在于个体诉求被看见、被尊重,公共服务务实笃行、不流于形式。虹口区图书馆的留言本就像一束光,照见了城市公共服务该有的样子:不必轰轰烈烈,不必刻意煽情,只要真正把群众的细碎诉求揣在心里,带着诚意理性回应,就能推动公共治理的进步与优化,让更多人享受民生红利。
事实上,这种以用户为中心、尊重个体需求,有倾听、有反馈的公共服务模式,在多个领域都有生动实践。比如,上海天平街道一社区长者食堂推出“您留言我烧菜”特色服务,在保证健康的基础上尽力满足老年人喜好;厦门大学食堂意见本已有二十余年历史,记满了一届届学生的“干饭心声”,也承载着服务优化的鲜活轨迹;江苏徐州博物馆,游客留言指出展馆翻译错误,馆方不仅及时回应,还实时更新整改进度。这些看似微小的互动,让“事事有回应”的温暖融入生活日常,成为可触可感的民生底色。
我们致敬所有如虹口区图书馆留言本般“事事有回应”的沟通载体,更盼望这样的回应力能出现在更多地方,成为更多公共服务的标配,让城市真正成为更多人的情感共同体和心灵栖息地。
(作者单位:宁津县融媒体中心)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张明昭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