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华
近日,广东湛江公安办事窗口一块“办不成事窗口”的告示牌,引发广泛关注,甚至有专家指出这种表述不规范。但这一看似“奇怪”的窗口,实则是各地政府破解群众“急难愁盼”、推进服务革命的生动注脚。
曾几何时,群众办事常遇“事难办、脸难看、跑冤枉路”的困境:部门职责交叉、推诿扯皮,工作作风漂浮、流程繁琐,政策滞后难落地,这些都是“事难办”的根源。2024年以来,国务院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分两批推出21个重点事项,各地应声而动,“办不成事”窗口应运而生,成为政务服务创新的缩影。
以山东为例,各地市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打出组合拳:实行“全链条闭环”管理限制转办次数,强化部门信息共享推动协同办理,压缩推诿空间;对超期未办结事项 “亮灯亮牌” 预警,以督办机制减少“办不成事”概率。更关键的是,通过分析 “办不成事” 窗口案例数据,打通制度堵点,推动服务从“事后补救”转向“源头治理”,从“办成一件事”升级为“解决一类事”,从根源上清除“拦路虎”与“中梗阻”。
如今,不少地方的“办不成事”窗口却陷入“冷清”:有的半年未“开张”,济南市章丘区的窗口2024年全年仅办理11件,2025年至今仅办理2件。数字下降的背后,是“高效办成一件事”理念的落地生根。这得益于:智慧政务提档升级,打破数据壁垒;制度赋权贯穿全链条,限时办结、红灯预警、全程督办,根治推诿扯皮;治理思路持续迭代,制度不断优化。
政务服务,贵在为民、便捷、通畅、高效。最优的服务,正是让群众、企业事事办得顺、无需再找“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这无声的“冷清”,是改革最深沉的喝彩和力量。
(作者单位:德城区委社会工作部)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