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告慰革命先烈,青年就该这样做


□胥爱珍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回望那段山河破碎、浴血抗争的岁月,缅怀那些以身许国、舍生取义的先烈,不仅是为了铭记历史,更是为了从他们不怕牺牲、舍身为国的爱国情怀中,汲取奋进新时代的力量。

在全国抗战的壮阔画卷上,每寸山河都见证着不屈的精神。从卢沟桥的第一声枪响到平型关大捷,从百团大战到武汉会战,中国军民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中孤身奋战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胃中只有草根、棉絮;张自忠将军战前写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最终血洒疆场。这些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选择,他们用“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牺牲,诠释了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

在山东抗战的烽火岁月里,齐鲁儿女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八路军115师主力入鲁后,与山东人民共同创建了抗日根据地。台儿庄大战中,中国军队以伤亡3万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1万余人,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首次重大胜利。山东民兵发明的地雷战、地道战,展现了人民战争的无穷智慧。沂蒙红嫂明德英用乳汁救助八路军伤员的故事,至今听来仍令人动容。作为山东北大门的德州,战略位置尤其重要,冀鲁边抗日根据地在此建立,广大人民群众配合部队破路、割线、挖抗日沟,积极参军支前,舍身救护伤员,涌现出冀鲁英烈张汉卿、抗日县长牟宜之、锄奸英雄刘焕卿、革命妈妈常大娘等众多革命英模。正是千千万万这样的普通人,汇聚成了抗战的磅礴力量,共同修筑起抵御外侮的铜墙铁壁。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革命先烈的不怕牺牲,源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这种爱国情怀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坚定的信念。在面对国家危亡的关头,他们选择了担当而非逃避,选择了牺牲而非苟活。这种选择背后,是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切,是对子孙后代的高度负责。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新时代的我们未曾亲历战火,但不能忘记战争的苦难;我们享受和平繁荣,但不能忘记这繁荣的来之不易。抗战精神内涵中的爱国情怀,代代传承。如今,它体现在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中,体现在创新创造的时代追求中,体现在维护国家尊严的坚定立场中,体现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实际行动中。我们从抗战历史中汲取精神养分,就要学习革命先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传承他们“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砥砺前行,这是我们对抗战胜利80周年最好的纪念,也是对革命先烈最深切的告慰。

(作者单位:德州日报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