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从“仅剩5元”到“月入6000”,暖心反转背后是什么?


□车横

9月7日,“父子摆摊仅剩5元城管处罚后月入6000”的话题登上热搜榜。

据深圳特区报报道,近日,山西王先生因生意失败携子赴深圳摆摊谋生,因违规占道经营被城管查处后,与执法人员发生激烈冲突,当场打砸被扣押物品。原来,在冲突当天父子俩微信余额只有5块钱,晚饭都难有着落,于是一看到执法人员情绪瞬间失控了。最后,在城管队员建议下,父子俩应聘成功,成为市容环境整治工人,每天能挣200多元,还手书6页感谢信向城管报喜。

从仅剩5元、晚饭没有着落的窘境,到成为市容环境整治工人、月入6000元的稳定生活,父子俩的故事令人无比欣慰。这个暖心反转的背后,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变,更折射出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刻转变。

表面看,这是一个关于“运气”的故事,但本质上是一个关于“方法”的故事。面对违规占道经营问题,城管队员没有机械地开罚单、扣货物,而是在执法过程中多问一句、多听一段、多想一步。正是这份额外的耐心,让他了解到王先生生意失败、携子谋生的艰难处境。于是执法思路从“处罚违规”转向“解决问题”,用做志愿者替代罚款,用介绍工作替代简单驱离。这种基于理解的行动,真正触达了问题的核心。

城市管理的本质是解决问题而非制造对立。过去一些地方之所以屡现执法冲突,往往是因为管理者只看到“事”却忽略了“人”,只盯着行为后果而忽视背后原因。事实上,执法的最佳效果不是让人害怕,而是让人信服。当管理者愿意站在被管理者的处境思考,许多矛盾就能找到更优解。

深圳城管的做法体现了一种可贵的治理智慧,即在规则之内保持温度。依法执法是原则,但方式可以灵活;维护市容是目标,但手段可以多元。让违规者成为志愿者,让摊贩变为环卫工,这种角色转换不仅解决了短期就业,更促进了相互理解。王先生通过亲身参与市容工作,真正理解了城管执法的必要性,这种教育效果远胜于单纯罚款。

更重要的是,此事展现了现代城市治理应有的包容性。一座真正的一流城市,不仅要有高楼大厦的“硬件优势”,更要有包容共享的“软件温度”。深圳之所以能不断吸引无数“王先生”前来奋斗,正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可能:即使身处困境,仍有机会通过努力重获希望。而城市管理者的责任,就是守护这种可能。

从执法冲突到携手共赢,这个案例值得更多城市思考。管理不是权力的展示,而是服务的艺术。这要求执法者既坚持原则,也要保持人性化思维;既维护秩序,也要关注民生。城管与小贩之间从不该是天然的对立者,而应是城市共同体中的合作者。唯有如此,城市才能让更多人安心奋斗、踏实追梦。

从“仅剩5元”到“月入6000”,变的不仅是收入,更是人对城市的信心。而这份信心的背后,是城市治理者用智慧与温度书写的答案——最好的管理从来不是冷冰冰的罚单,而是让人心服口服的服务。

(作者系德州日报通讯员)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尹晓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