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华
日前,德州举办第41个教师节庆祝活动,为获得攻坚克难开拓者、实干兴教实践者、爱岗敬业示范者、改革创新先行者、乡村振兴守护者、师德师风引领者称号的84名教师代表颁发奖杯。除现场受到表扬的教师代表外,今年教师节,全市共有1500名教师获得表扬。
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对“立德树人”初心的生动诠释,更是教育工作者“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真实写照。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先生”。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生”二字,重如千钧,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深刻描绘,更是对那些肩负着国家重任的先生们的赞颂。在此,向所有先生们致敬!
师者芳华,向光而行。先生们书写的教育诗篇,已经化作了德州大地最壮美的精神风景。“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高”在哪里,又“长”在哪里?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校园,总有一个身影比朝阳更早抵达教室;当深夜的星光洒满窗台,总有一盏灯为批改作业而迟迟未熄。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这些先生们以智慧为光,点亮了学子们前行的道路,更温暖了整个社会。
先生之风,在“扎根泥土”的执着。教育从来不是云端的空想,而是要深深扎进生活的土壤,在“烟火气”里滋养、拔节、成长。正如“燃灯校长”张桂梅,她以40载光阴扎根贫困山区,用瘦弱身躯为1800多名女孩打开了梦想之门,帮助她们改变了命运。教育的“燃灯人”,这就是张桂梅的“先生之风”。
在德州的教育沃土上,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张桂梅式”的好教师。比如,临邑县临南镇育才小学的赵同花,甘当教学铺路石,在乡村讲台默默耕耘数十载;夏津县实验小学的王莉,将创新理念融入课堂,让知识传递更具深度和温度;德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孙爱喜,用耐心与专业为残障学生搭建成长桥梁,帮他们触摸光明未来。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执着,把教育的种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用责任心为学生的人生托底,用爱心为孩子的未来插上翅膀。
先生之风,在“向上生长”的担当。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则是推动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从推进“双减”政策落地,让学生拥抱多元成长,到探索智慧课堂,以科技为教学赋能;从深耕传统文化教育,让青少年在诗词典籍中涵养文化自信,到聚焦“五育并举”,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德州的先生们始终站在教育改革发展的第一线。
他们深知,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教育事业是一项着眼未来长远发展的事业。从识字明理到点燃科学梦想,“嫦娥探月”“祝融问火”“曦和逐日”,中国的科技发展一日千里,背后都离不开一代代的“先生”在课堂上播下的科学种子。正是这份“向上生长”的专业追求,让教育始终与时代同频,为城市发展、国家进步、民族复兴筑牢人才根基。
先生之风,在“微光成炬”的传承。“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从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至今,41载春秋里,“尊师重教”的风尚在德州愈发浓厚。一直以来,德州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举措为教师护航:完善教师待遇保障,让辛勤付出有获得感;搭建专业成长平台,让青年教师有成长感;弘扬师德师风,让教育工作者有荣誉感。这些政策温度,不仅撑起了先生们安心从教、舒心育人的天空,更让“大先生”的精神在德州薪火相传;老教师传帮带、青年教师勇争先,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他们以个体的微光汇聚成照亮教育前行的星辰大海,践行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这不就是“先生”之大吗?
先生如光,微以致远,可皓月千里。1500名受表彰教师,是德州“先生”的优秀代表,更是千万教育工作者的缩影。我们期待:更多的“大国良师”涌现,托起更多莘莘学子的美好未来,为高质量发展培育更多优秀人才。
(作者单位:德城区委社会工作部)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张明昭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