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零接待”,让公务差旅回归务实初心


□张振

近日,湖北省宜昌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发布的数据引发关注:2025年上半年,该市市直机关市内公务接待费用较去年同期下降96.3%,13个县(市、区)中已有8个实现乡镇级接待费“归零”这份亮眼的“瘦身”成绩单,不仅是各地厉行节约、改进作风的生动实践,更折射出公务交往回归务实本质的鲜明导向。

曾几何时,“无宴不办事”的旧观念困扰着不少基层干部:邻区调研要安排晚饭、上级指导得备特色菜,不少人把公务接待当作“必修课”,怕礼数不到影响协作,怕排场不够落人口实,更有人将餐桌当作“沟通平台”,误以为“酒杯端得近,工作好推进”。这种变味的公务接待,既让财政资金在推杯换盏中流失,更让干部精力消耗在应酬饭局里,甚至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如今,从浙江衢州“公务餐扫码直付”,到江西九江“市内公务一律不安排宴请”,再到四川资阳将“零接待”纳入干部考核,各地打出的“组合拳”,正以“小切口”推动“大转变”。公务“零接待”看似是餐桌小事,实则是撬动作风建设的关键抓手,其价值远超“省钱”本身。

公务“零接待”是对财政资金的“精打细算”。“政府过紧日子,百姓过好日子”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过去,一些地方公务接待中的铺张浪费,不仅消耗了大量财政资源,更寒了群众的心。随着《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修订完善,“零接待”制度通过明确“不安排宴请、不提供烟酒、不赠送礼品”等要求,从源头堵住了公款消费的“跑冒滴漏”。省下的资金,得以更多投入到民生实事上,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公务“零接待”是对不良风气的“釜底抽薪”。回看近年来查处的违纪案例,不少腐败问题都始于一顿 “人情饭”、一场 “接待宴”。有的干部从“被动参加”到“主动组织”,从“收受礼品”到“利益输送”,最终在餐桌上迷失方向。而“零接待”制度的推行,打破了“以酒论情、以宴办事”的潜规则,让公务交往摆脱了人情羁绊。当干部们不用再为“陪吃陪喝”费心,不用再为“席间应酬”纠结,纪律的红线自然更加清晰,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也得以进一步巩固。

公务“零接待”是对基层干部的“减负松绑”。“以前接待忙的时候,一天要赶两三场饭局,晚上回家累得连话都不想说。” 一位乡镇干部的感慨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推行“零接待”后,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上级调研人员主动提出到机关食堂用餐,扫码支付30元就能吃上荤素搭配的套餐;原本需要半天准备的接待工作,现在只需提前协调好会议室;饭桌上节省的时间,变成了深入田间地头走访群众、坐在办公室梳理工作难题的实效。基层干部从 “酒桌” 回归 “书桌”,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了。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违规接待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个别地方可能会出现“化整为零”“转移场所”等隐形变异现象。要让“零接待”真正成为常态,既需要完善“事前审批、事中监管、事后审计”的全流程监督机制,也需要借助大数据、信息化手段打通财政、机关事务、纪检监察等部门的数据壁垒,让违规行为无处遁形。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宣传引导让“务实高效、勤俭节约”的理念深入人心,让“零接待”从“制度要求”变成“行动自觉”。

(作者单位:乐陵市郑店镇人民政府 )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