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佳
近日,贵阳警方通报“情侣街头吵架、女子怒踩保时捷挡风玻璃”视频系精心摆拍,再度将虚假摆拍乱象推向公众视野。从“秦朗巴黎丢作业”的刻意煽情,到“中国女子嫁外国贫民窟求助”的编造困境,这类打着“真实记录”幌子的摆拍视频,正以戏剧化虚假剧情充斥短视频平台,不断模糊真实与虚构的边界,成为侵蚀网络生态的“毒瘤”。
虚假摆拍的本质,是一场精准算计的“流量收割”。摆拍者深谙算法逻辑与受众心理,以团队化运作打造“冲突人设”:从 “抱病童送外卖”的苦情戏,到“女游客遭骚扰”的冲突戏,再到“卖惨打工人”“受气儿媳”的共情戏,凡流量偏好之处,必有刻意包装。他们分工明确——编剧本、造人设、拍剧情,用虚假苦难、刻意对立博人眼球,待流量变现、盆满钵满后便抽身离场,只留下充斥谎言的网络空间和被消耗的公众信任。
“低成本、低风险、高收益”的利益闭环,是虚假摆拍屡禁不止的根源。作为“起号”捷径,摆拍视频制作成本低廉,一旦爆火,广告收益、打赏分成、商业合作等收益可观;而与之相对的,是识别难度大、查处后果轻——多为行政处罚或账号封禁,违规成本远低于获利。这种“风险收益失衡”,让部分创作者甘愿“剑走偏锋”,将网络空间当作随意收割流量的“自留地”
虚假摆拍的危害,早已超出“内容造假”的范畴。它一面消耗公众善意、加剧信任危机:当“狼来了”式的反转不断上演,公众对真实困境的敏感度逐渐降低,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体反而可能被质疑、被忽略;另一面传播扭曲价值观:部分视频鼓吹暴力、拜金、性别对立,以“博眼球”为唯一目标,对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形成不良引导,潜移默化中污染社会风气。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虚假摆拍也绝非“无人管”。今年以来,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剑指恶意虚假摆拍等各类网络乱象,释放了“造谣必究”的强烈信号。尤其是今年暑期开展的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成为净化网络空间、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有力保障。
但要根除这一顽疾,还需平台、监管、网民形成“共治合力”。首先,平台必须承担起主体责任,当好内容的“守门人”,既要强化内容审核机制,对于识别出的虚假内容进行显著标识,也要建立健全用户举报机制,鼓励用户积极参与监督,形成良好的平台生态。其次,监管部门需担任好“执剑人”的角色,加快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对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摆拍行为依法追究责任,提高虚假摆拍的违规成本。此外,广大网民也应提高媒介素养,做网络世界的“明白人”,对过于戏剧化的“现实剧情”保持警惕,学会辨识和主动举报可疑内容,用“不点赞、不转发”向低质摆拍说“不”。只有平台、监管部门、网民等多方齐心协力,让摆拍者无利可图、无处遁形,才能有效遏制虚假摆拍视频的滋生和蔓延,还原一个真实、清朗、值得信任的网络空间。
(作者单位:德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