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爱珍
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已于9月1日全面启动,主题聚焦“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夯实科技强国基础”。这是一次由中国科协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在国家层面推动、全社会动员的科学普及大型活动,意义深远。但我们要思考的是,在信息过载、注意力稀缺的今天,科学普及如何才能真正“抵达人心”?
众所周知,科普不是单向传递,它不能是生硬的政策宣讲,也不应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灌输。真正有效的科普,应当是一场有互动、有回响的对话。
当下,科普工作仍面临一些现实困境。一是“语言隔阂”,许多科普内容仍停留在专业术语的堆砌,缺乏生活化、场景化的转译;二是形式单一,部分科普活动还依赖于传统展板、讲座,与当前的传播习惯脱节;三是科学家群体参与度有限,科学传播人才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要直面问题,让科普真正深入人心,我们需从多方面共同着力。
让科学“落地”,贴近生活。公众不需要遥不可及的科技神话,而是可感可用的科学知识。比如健康常识、防灾避险、数字技能等,这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最容易引发共情和关注。科普应多从“有什么用”“和我有什么关系”切入,降低理解门槛。
用故事传递科学思维,传承科学精神。好的科普是把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融入故事中。我们不乏优秀的科学家和科技成就,但往往缺少打动人心的故事。与其罗列成果数据,不如讲述科学探索过程中的挫折与突破,展现科学家的思考与人格魅力,让公众在情感共鸣中接受科学熏陶。
拥抱新媒介、新形式。科普不能总是保持一副严肃面孔。短视频、直播、互动游戏、科幻创作等都是科普的良好载体。可通过“千万IP创科普”等计划,鼓励科技工作者、文艺创作者和普通用户共同参与科普内容生产,构建多元、活跃的科普生态。
推动科学家走向前台,构建全民参与的科普格局。科研工作者不应缺席科普传播,应当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让科学家愿意科普、乐于科普。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专业科学传播人才,架起科学与公众之间的桥梁。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科普,例如企业开放生产线,学校与社区合作开展科普活动,让群众真正参与其中,在实践中持续改进科普工作。
当然,科普“抵达人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得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全国科普月活动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让我们以此为契机,不断探索科普宣传的新路径、新方法,让科学知识走进千家万户,让科学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为科技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德州日报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尹晓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