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邱悦
近日,九三阅兵观礼座椅实现“二次利用”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这批曾承载荣耀与记忆的临时座椅,经专业维护与调配,被安排至北京市各大公园、学校及文体场馆,重新服务于公众日常使用。这一看似平常的物资循环举措,实则融合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理念,深刻体现出大国治理中的精细与智慧。
于细微处见精神,赓续中华民族节俭传统。“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阅兵座椅的循环使用,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如今,它们出现于公园成为市民休憩的设施,分布于校园变为师生活动的用具,安置于场馆继续服务于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如此物尽其用,不仅是对“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社会风尚的有力诠释,更体现出对公共资源的高度尊重,让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于实践中显担当,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座椅的再利用,是我国推行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此举有效减少了新材料生产、旧物处理等环节的资源消耗与碳排放,不仅与国家“双碳”目标相契合,也为各类大型活动资源循环利用提供了成功范例。近年来,我国在相关领域持续创新实践,如杭州亚运场馆通过“建改结合”“可转换设计”实现赛后利用率超90%,综合能耗大幅降低;进博会结束后临时展材进入循环仓库,供下届优先使用。这些探索共同汇聚成中国推进大型活动绿色转型的清晰路径,展现了大国发展的责任与远见。
于创新中求卓越,彰显精细治理现代理念。物资循环利用不仅是环保行为,更是现代治理体系精细化、科学化的体现。从座椅回收检测、分类维护到精准调配,涉及多部门高效协同和周密制度设计,深刻反映出治理能力的系统提升。同时,公众对此事的高度关注与积极评价,也体现了社会对政府高效、透明、精细治理的广泛认同,构建起治理与民意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
九三阅兵座椅的“再上岗”,不仅是资源的循环使用,更是国家治理中智慧与温度的结合。我们期待这样兼具节俭与创新的治理模式,能够在更多领域落地生根,让节约之风、绿色之道真正融入国家发展的每一个细节,共筑更加可持续的未来。
(作者单位:齐河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尹晓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