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言语见修养,烂梗当休矣


□刘晓东

近日,重庆刘东格老师发布“抵制网络烂梗进校园”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视频中,刘老师发现班上学生使用“唐人”一词嘲笑同学,身为历史老师的她起初因“唐人街”等文化符号的关联感到困惑,经上网查阅后得知,“唐人”已被异化为影射“唐氏综合征”的侮辱性用语,刘老师在班内严肃批评这种行为,明确指出拿疾病当笑料是对他人的极大不尊重。这一段课堂实录,让我们看清,网络烂梗侵蚀着公共表达和社会文明的伦理根基,亟需叫停。

生活在网络时代,语言的创新与流动从未像今天这样活跃。那些兼具时代特征与生活特色的表达,既能引发情感共鸣,又能为语言注入新的美感。比如,人们用“点赞”“给力”等传递认可、致敬担当,用“破防”表达内心深受触动,用“内卷”描述非理性的竞争状态等。然而,并非所有网络语言都能经得起价值与伦理的审视,一些像“唐人”一样的表达正以“玩梗”之名消解语言的严肃性,甚至突破文明底线,令人不适。

事实上,对于网络语言文字出现的“离弦之音”,国家早已高度重视并持续发力。2024年,中央网信办、教育部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净化网络语言环境,塑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和育人生态。今年9月8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为规范使用网络语言文字筑牢法治根基。

整治网络语言失范现象,既要制度刚性也要行业自觉。网络平台作为语言传播的“咽喉要道”,需优化算法与审核机制,对侮辱性、低俗化的烂梗及时拦截清理,并通过推荐优质内容、发起文明用语倡议等方式,让平台成为语言文明的守护者和培育者。

规范使用网络语言文字,更需全社会共同发力。每个人都应敬畏文化根脉,不污名化承载文化记忆的词汇,并以善意待人,不拿他人伤痛取乐。对于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家长和老师更要以身作则、善于引导,教育他们明辨是非、温暖表达。

真正的语言修养源于智慧而非冒犯,真正的表达价值在于共情而非猎奇;在守护网络规范用语的阵地上,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合格的“战士”,说规范话、写规范字,守护文明底色。

(作者单位:宁津县融媒体中心)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尹晓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