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如果你要写丰收


□胥爱珍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秋风拂过,瓜果盈枝。今年9月23日是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各地以“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为主题开展庆丰收活动。或展示科技赋能的“智慧田”,或比拼颗粒归仓的新技能,或尝鲜刚刚出炉的丰收果实,广大农民朋友以最质朴的方式庆祝属于自己的节日。

有人说:“丰收是汗水浇灌的梦想,是大地慷慨的馈赠,是时光书写的答卷。”那么,如果你要写丰收,你会写什么?

如果你要写丰收,就不能只写丰收,要写“喜看稻菽千重浪”,写“笑声歌里轻雷动”。

丰收铺展在田野阡陌。自北向南,一场色彩的蜕变与一场收获的交响依次上演。此时,东北平原的黑土地披上金黄盛装;华北平原的玉米怀抱金灿灿的“棒子”,秸秆在秋风中沙沙作响;新疆的棉田宛若坠入人间的云海,采棉机驶过,留下一行行丰收的轨迹;江南水乡,蟹肥菊黄,鱼米满仓;及至华南,漫山遍野的柑橘林挂满“红灯笼”,空气里都弥漫着甜蜜的芬芳。

丰收辉映着千年智慧。“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丰收的图景,深深烙印着中华农耕文明的基因与智慧。“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记录下先民对物候的细致观察,方能应时而作。贾思勰《齐民要术》中“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的教诲,至今仍是田间不灭的规律。“二十四节气”更是精准指导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丰收集结着人间烟火。丰收的味道,是厨房里飘出的最诱人的信号。它是新米煮饭的清香,是螃蟹膏满黄肥的鲜甜,是瓜果沁人心脾的甘醇,是桂花酿成美酒的醇厚。丰收的欢庆,是集市上的摩肩接踵,是“粮王”手把手的传经送宝,是电商直播间里飞速跳动的订单数字,是农民脸上盛不下的笑意。

如果你要写丰收,就不能只写丰收,要写“锄禾日当午”的艰辛,写“把酒话桑麻”的闲适。

丰收里有奋斗的足迹。丰收从来不是自然的恩赐,而是奋斗的结晶。《说文解字》中,“丰”字形似“豆”(古代盛器)中物品丰盈。这丰盈,源于从春寒料峭中的育种播种,到夏日炎炎里的除草除虫,再到秋风乍起时的抢收抢晒。每一粒米、每一颗果都凝结着劳动者的汗水与智慧,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付出,换来了“粮仓堆欲满,农户笑开颜”的回报。

丰收里有时代的脉动。今天的丰收,是绿色的丰收,是科技的丰收。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卫星遥感、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系统让田间管理变得精准高效。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实施,正不断拓展着丰收的边界。丰收的画卷里,金色的田野,白色的光伏板、蓝色的滴灌带、五彩的果实交相辉映,传统与现代在肥沃的土地上和谐交融。

丰收里有文明的根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丰收,是国家稳定、人民安乐的基石。它关乎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关乎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点缀的渔村、农田,展现的是农耕文明的理想栖居;而在今日,一个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正是新时代最动人的《富春山居图》。

丰收的意蕴,饱满而深厚,更需细细品味。诚如一部文明史诗,历经春耕夏耘,才迎来璀璨的华章。

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笃信。丰收是对勤劳最公正的褒奖。它告诉我们,土地从不辜负汗水,梦想终将眷顾奋斗。生活亦然,无论是个人的成长还是事业的追求,都需要我们脚踏实地,默默耕耘,相信时间的力量,静待属于自己的丰收时节。

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协作。丰收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从农业合作社的运行到科技兴农的落地,协作的精神贯穿始终。这启示我们,伟大的成就源于集体的力量,团结协作才能攻克难关,共享硕果。

是“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期许。颗粒归仓,既是终点,更是起点。丰收之后的土地需要休养生息,谋划来年的布局。春种秋收象征着一种永不止步的精神,在成功的喜悦之后,不忘反思、总结与创新,为了下一个春天,播下新的、更美好的希望。

丰收节庆笑语喧,乡村振兴谱新篇。在丰收节到来之际,让我们摸一摸那沉甸甸的瓜果,尝一尝那甜蜜蜜的果实,感受大地的脉搏,致敬劳动的光芒,共同分享这个时代的丰收。

(作者单位:德州日报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尹晓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