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斌
一张桌子、几把椅子,组成临时工作站;干部群众围坐一圈,没有客套寒暄,只有直奔主题的诉求和认真的解答……近日,由《经济参考报》记者采写的四川省蓬安县打造“流动接访站”,在城乡各地现场接访的做法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是“干部主动找问题、群众在家门口解难题”的生动实践。
民生之事无小事,“流动接访”看似简单,实则体现出治理理念的深刻转变。从“被动等待”到“主动下沉”,是党委、政府服务意识的根本性提升。这种转变如同在干群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一头将群众的“上访”转化为干部的“下访”,拉近了物理距离;另一头则连通了民心,缩短了心理距离。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群众反映的看似是“小事”,实则是影响生活质量的要事。黑龙江省海伦市海伦镇通达社区党总支书记贾晓玲带领妇女创业,改善困难家庭生活;衡水市区体育休闲广场设立“河西驿家人·民情驿站”,倾听百姓声音;青海省河阴镇林荫社区党支部书记杨原带领年轻同志盯在基层一线,随时随地解决群众难题……这些榜样告诉我们,只有将每一件民生“小事”都当作大事来办,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尺,才能真正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细微之处最能检验作风,也最能温暖人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党员干部要心系基层、走进群众,这是超越汇报材料和表格数据、把握真实情况和深层诉求的第一准则。要建立健全常态化、规范化的民情响应机制,确保群众声音第一时间被听见、诉求第一时间有回应。党员干部的作风转变要体现在思想和行动上,不能只坐在办公室里想问题,而是要扎根实践勤学习、找答案,用老百姓听得懂、愿意听的话,在面对面交流中感知民意,在实打实服务中凝聚共识。
“流动接访”之所以成为焦点,原因在于其不是短期行为,而是形成了一套可持续、可复制的长效机制。它注重的是实效而非形式,追求的是长效而非一时热闹。通过制度性安排,将“走下去”变成工作常态,把“解难题”纳入责任闭环,才能避免流于形式,确保每一个问题都被认真对待、有效解决。这种持之以恒的务实作风,是赢得群众信任、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
从“坐等上门”到“主动敲门”,敲开的是群众的心门。一点一滴的良性互动,是滋养新时代干群关系的沃土;而一件一件小事的圆满办理,则是夯实党和政府公信力的基石。当更多“流动接访站”出现在城乡、更多干部主动走进群众,我们就能汇聚起更大力量,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民生新篇章。
(作者单位:德州日报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黄晓龙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