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
近日,一款将山东家常“豆角卤肉”融入饼皮的“豆橛月饼”意外走红。从线下门店早早售罄,到线上话题刷屏,这款看似“反差感”十足的跨界产品,不仅打破了大众对月饼的固有认知,更为传统节令食品突破瓶颈找到了新支点。
扎根地域文化,是传统生新的土壤。传统节令食品的生命力,始终离不开一方水土的滋养。“豆橛子”并非随意抓取的营销符号,而是深深植根于山东人日常饮食记忆中的家常味道。山东作为豆角主产区,豆角炒肉这类菜肴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味觉温情。产品开发者未盲目追逐外来风味,而是回归本土,将地域食材的情感价值与中秋的节令属性巧妙结合。消费者在品尝时,既体验到节日的仪式感,也唤醒了关于“家”的味觉记忆。这种以文化认同为基石的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让地方饮食基因与当代节庆场景有机融合,为传统食品注入质朴而持久的地气与活力。
坚守品质内核,是传统生新的枝干。跨界创新若仅停留在概念猎奇,难免沦为昙花一现的营销快消品。“豆橛子馅”月饼能够赢得口碑,不只因“豆角入饼”的新颖思路,更在于对产品品质的扎实打磨。从食材配比的精细考量,到口感层次的反复调试,整个制作过程体现的是一种对食品本质的敬畏之心。正是对“好吃”这一食品本质的坚持,使这款月饼跳脱出“网红产品中看不中吃”的怪圈,成功覆盖从年轻尝鲜族到中老年保守口味的多元客群。可见,传统食品的创新,创意是敲门砖,品质才是生命线。唯有守住扎实的内核,新芽才能抽枝散叶、茁壮成长。
回应消费需求,是传统生新的养分。传统并非一成不变的标本,而是流动的、需要与当代生活对话的活态文化。当下消费者对月饼的期待,已逐渐从“礼品属性”回归到“食用价值”,健康、轻负担、高性价比成为关键诉求。“豆橛子馅”月饼的推出,正精准契合了这一转变:十元左右的单价贴合大众消费,简约包装避免过度浪费,咸香口味也打破了传统月饼甜腻的刻板印象。这种以真实需求为导向的产品逻辑,让月饼从节令性的仪式符号,重新回归日常美食的定位。它也提示我们,传统的生命力,来自于不断回应人的需求,唯有接上时代的“地气”,老树才能萌发新芽。
“豆橛子馅”月饼的破圈表明,传统的生命力不在于故步自封,而在于扎根文化、淬炼品质、回应时代。唯有如此,老味道方能跨越时节,成就新的经典。
(作者单位:禹城市畜牧业发展中心)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黄晓龙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