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昭
近日,一段贵州遵义邻居帮助留守老人在暴雨前抢收稻谷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老人儿女均在外地,暴雨来临前,只有老人自己收稻谷,邻居纷纷自发赶来帮忙。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收行动,不仅保住了老人劳作的心血,更让“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老话,在现实中有了鲜活而生动的注脚。
“远亲不如近邻”,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光芒。在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的古代,邻里之间的相互扶持,是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坚实保障。从孟母为子三迁,精心挑选邻里环境,到邻里间携手共御灾荒、守望相助,无数动人的故事,见证了邻里情谊那震撼人心的力量。而在这场抢收行动中,我们再次目睹了这一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延续。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抢收,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温暖接力,让古老的邻里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勃勃生机与崭新活力。
在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的今天,人们常常感慨“邻里关系变淡了”。单元楼里,对门邻居擦肩而过却形同陌路;快递柜取代了曾经串门拜访的日常,往昔“一家有事百家帮”的温情场景,似乎渐渐远去,让不少人陷入对往昔邻里和谐的怀念之中。然而,这场抢收行动如同一面明亮的镜子,清晰地映照出邻里情并未远去,它只是以一种新的姿态,悄然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当人们需要帮助时,邻居们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没有丝毫的计较得失,更不图任何回报,这种源自内心的善意,正是邻里关系最本真、最动人的底色。
当前,我们既要积极引入现代化的治理理念和技术手段,也要倍加珍视这些代代相传的邻里互助传统。这种源于民间的自发协作,就像一张细密而坚韧的网,能够有效填补公共服务的“最后一米”空白。当突发情况降临,邻居往往是最先抵达现场的救援力量;当群众遇到实际困难,邻里间的互助常常能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可以说,邻里情不仅是维系社会温情的温暖纽带,更是基层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强大软实力。
无论时代如何风云变幻,邻里之间的温情,就像一把把神奇的钥匙,能够打开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心门,化解彼此间的隔阂。近年来,德州各地举办的邻居节,秉持“小活动撬动大治理”的理念,通过够级比赛、厨艺展示、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居民搭建起交流互动的广阔平台。居民们从“家门口的陌生人”,逐渐转变为“并肩互动的好邻居”,为社区治理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当技术手段不断刷新城市的天际线,让城市的外貌日新月异时,唯有守住人情温度,才能让城市真正成为居民心中充满幸福感的温馨家园。
(作者单位:德州日报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张明昭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