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华
当“苏超”喝彩声仍在长三角回响,齐鲁大地已燃起“鲁超’的激情之火。“苏超”(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的出圈,既为“鲁超”树立了标杆,也为其提供了跨越式发展之绝佳契机。
那么,这项融合了蹴鞠底蕴,被称为“鲁超”的赛事,能否接棒“苏超”热度,甚至玩出更精彩的“山东模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滚烫增量”?
“苏超”的“火”源于精准把握“全民参与、区域联动、产业协同”三大核心。
在全民参与上,打破职业赛事壁垒,60%以上球员来自教师、程序员、个体工商户等各行各业。赛场上足球“爆肝”、赛场外“梗王争霸”,让赛事迅速升级为全民狂欢。
在区域联动上,南京推出“跟着赛事游南京”活动,主场比赛期间重点商场销售额达5.34亿元,同比增长22.54%。苏州借赛事建立体育人才培养基地,“两个博览会(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博览)”连续3年落户,形成“以赛聚才、以赛兴城”的良性循环。
在产业协同上,“苏超”构建了覆盖消费、商业、产业的完整链条。球迷凭票享受景区门票折扣、餐饮满减等优惠,京东、美团等30家品牌参与合作。依托江苏体育制造业基础,联赛球衣、训练器械本地生产,今年前5个月体育用品及设备出口68亿元,同比增长7.8%。
与“苏超”深耕的长三角消费市场相比,“鲁超”背靠的是环渤海经济圈。然而,相较于“苏超”的“火”,“鲁超”仍面临“认知度低、融合不足”困境。但山东独特的优势,恰恰为其提供了“弯道超车”的绝佳机遇。
体育基础方面,山东拥有3支中超球队,青训体系完善,全省足球人口超200万,具备庞大受众基础。文化资源方面,齐风鲁韵、儒家思想、水浒故事、蹴鞠文化等具有强大市场号召力,可为赛事注入灵魂。区位特色方面,山东兼具沿海经济带与山岳资源,青岛、烟台等港口城市可联动“环渤海港口经济”发展海洋体育,泰安、济南等城市能结合山岳文旅打造特色场景。
当前,“鲁超”已在多个领域有所突破:引入VR直播技术,催生“沉浸式观赛”新业态;青岛借助“鲁超”推出“足球+帆船”主题活动;济南推动匹克球主题公园投入使用。张海涛、邢锐等泰山名宿投身赛事组织与人才培养,为“鲁超”提供了专业支撑。
“苏超”的经验可借鉴,但不能照搬。要实现真正“超越”,“鲁超”仍需在以下四个维度发力:
深挖“山东味”,强化文化认同。以“青岛队”“济南队”等城市命名,强化地域认同;深挖文化,设计“登泰山之巅,逐足球梦想”等赛事口号,开发蹴鞠造型钥匙扣、儒家文化主题球衣等衍生品。
点燃“万家情”,激活全民热情。结合山东“家庭观赛浓厚”的特点,推出“两大一小”、“祖孙观赛”等家庭优惠套票;开放校园、社区球场,举办“球迷开放日”;构建“鲁超”新媒体传播矩阵,挖掘鲜活案例。
释放“特优势”,做足山海文章。推出“观赛+”套餐,设计“济南观赛+游趵突泉”“泰安观赛+登山”“淄博观赛+烧烤”等特色路线;联动青岛、烟台等港口城市,在赛事间歇举办“海洋体育装备展”,探索与威海、日照等滨海城市合作,开发“足球+沙滩运动”“足球+航海体验”等跨界产品,充分释放环渤海特色优势。
盘活“一盘棋”,推动全省联动。将“鲁超”纳入“好客山东”文旅推广,开通观赛公交、高铁接驳等服务;推动建立“鲁超消费联盟”,联动青岛啤酒、东阿阿胶等本土企业;鼓励差异化办赛,形成“全省联动、各具特色”格局。
从“苏超”到“鲁超”,不变的是“以赛兴城”内核,变的是因地制宜的智慧。“鲁超”之“超”,不在超越谁,而在超越传统模式,将赛事“流量”转为发展“留量”。当齐风鲁韵与足球激情完美交融,“鲁超”的喝彩声,必将为山东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者单位:德城区委社会工作部)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胥爱珍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