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雨中夺粮,山东全链合力打好秋收保卫战


□张建华

秋雨如幕,收割机深陷泥泞;齐鲁大地,一场与天争时的夺粮战已然打响。10月以来(10月1日—10月10日),山东平均降水量达100.6毫米,逾七成农田几成“沼泽”,秋粮倒伏、霉变的风险一触即发。危急关头,山东从政策引导、科技赋能到社会协同,打出一套高效的“收、烘、储”闭环组合拳,于重重雨幕中,稳住了“齐鲁粮仓”的根基。

政策先行,“定盘星”稳大局。面对灾情,山东省迅速构建起一套快速响应体系。省里将“三秋”生产升级为政治任务,财政紧急拨付3000万元专项资金,全力支持抢收抢烘。农业农村部门在印发技术指南的同时,派出6个工作组下沉一线督导。

针对“农机下地难、湿粮处理慢”的双重困境,政策闭环迅速形成。首要举措是打通农机堵点,全省开通172部热线,落实跨区作业“绿色通道”,并从省外急调900台履带式收割机驰援一线。

同时,有关部门与气象部门紧密联动,捕捉降雨间歇的窗口期,通过村村通广播、微信群信息精准送直达农户。烘干难题亦被破解,全省统筹公布16市服务点信息,调用426台移动烘干设备,构建起“全域覆盖、就近服务”的应急网络,为从个体农户到规模化农场的各类主体,筑牢了“安全网”。

科技赋能,“倍增器”提效率。科技力量在此次抢收中为传统的农事争夺战插上了现代翅膀。在菏泽鲁西新区的泥泞中,无人机搭载吊装设备化身“空中尖兵”,单次承重数十公斤,一小时即可完成5亩地的粮食转运,效率较人工提升近10倍。在巨野县,履带式联合收割机破泥前行,一次性完成收割、摘穗、脱粒,将机收损失率控制在2%以内,实现了亩均多收30到50斤。

从田间到粮仓,一条由科技驱动的处理闭环高效运转。在广饶县,合作社的履带拖拉机将湿粮直接送进烘干塔;东营企业的300吨级烘干设备24小时轰鸣不息;汶上县的粮企则通过色选设备,对霉变籽粒进行精准分选。从空中的无人机到地面的履带机,从智能烘干的轰鸣到精准色选的微光,科技贯穿了整个保粮链条。

社会协同,“向心力”聚民心。灾害面前,齐鲁大地上多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党员干部冲锋在前。 德城区二屯镇组建数百人突击队,脚踏泥泞,与村民并肩作战,并协调广场、厂房作为临时晾晒场。宁津县800多名志愿者分组包片,为120余个困难家庭解决了燃眉之急。

社会化服务组织主动担当。 庆云县尚堂镇的“三秋”服务队,精准调度农机具,无缝对接烘干点。德城区黄河涯镇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烘干设备共享;山东卓荣农业服务公司业务辐射皖豫,日收粮50余车,及时为上千亩农田解除了后顾之忧,烘干后直供深加工企业,将个体行动融入了全国保供链条。

截至10月11日,全省秋粮已收面积达3999.5万亩。山东用行动证明:灾害面前,只要政策有温度、科技有力度、合力有强度,就没有守不住的“粮袋子”。

雨终会停,秋收亦将落幕。但这场雨幕夺粮战所淬炼出的,是一套“政策精准引导、科技立体赋能、社会广泛协同”的应急抢收体系。这套“山东方案”,为大国粮仓的常态化守护与极端情况应对,贡献了宝贵的地方实践。

(作者单位:德城区委社会工作部)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尹晓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