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敬老月”让老年群体“乐”起来


王萌

10月14日,2025年德州市“敬老月”活动在德城区新湖世纪广场正式启动。这场以“弘扬孝亲敬老美德,共建老年友好社会”为主题的活动,不仅是一次集中性的为老服务实践,更是一座城市对文明内涵的深刻诠释。在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的今天,如何对待老年人,直接衡量着城市的文明程度与温度。

敬老爱老需从“心”出发,以精准服务筑牢“老有所安”的民生底线。传统意义上的敬老多侧重于物质供养与节日慰问,而现代老龄事业则要求构建更加精细化、多元化的保障体系。德州市近年来构建的“市县乡村四级养老服务网络”,以及福彩公益金支持的百余家助老幸福食堂、数千户特殊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等项目,正是将资源投向最需要环节的体现。从“1元暖心餐”到居家“六助”服务,从智慧消防覆盖养老机构到优化公交敬老线路,这些举措表明,真正的敬老不是笼统的“惠老”,而是基于差异需求的精准回应,是把政策温度转化为老人身边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老年群体是待发掘的“银发资源”,激励“老有所为”方能释放社会活力。老年人并非被动受助的群体,他们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专业技能与实践智慧。德州在“敬老月”期间为银龄志愿服务队授旗,公安系统聘请老年反诈宣传大使,正是对长者价值的认可与激活。从传授技艺到调解纠纷,从社区服务到文化传承,让老年人有机会、有平台继续参与社会,不仅能够延缓其身心退化,更能形成宝贵的“银发人力资本”,构建起“年龄友好、参与无碍”的融合环境。

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制度、文化、技术协同发力。从德州市中医院开展老年慢性病中医诊疗,到第七人民医院走进养老机构义诊,再到公安系统推进“警心连桑榆”反诈宣防,这些跨领域的实践表明,老年友好并非一家之事,而是全社会共同责任。只有将老龄友好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公共服务与社区建设,形成政策引领、社会参与、科技赋能、家庭尽责的多元共治格局,才能系统性地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敬老不是某个月的主题,而是每一天都应践行的文明准则;爱老也不止于家庭伦常,而是整个社会必须共同编织的温情网络。当我们学会真正倾听老人的声音,尊重他们的选择,激活他们的价值,才能让“夕阳红”映照出整个社会的文明底色,让年龄友好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软实力。

(作者单位:禹城市畜牧业发展中心)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张明昭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