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含笑
10月14日,国家公务员局发布《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与往年相比,国考年龄限制从一般要求的35周岁放宽至38周岁,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年龄上限也从40周岁放宽至43周岁。
35岁曾是无数劳动者心头的一道无形枷锁。在招聘市场上,这个数字不仅是筛选简历的重要标准,更是不少岗位明确标注的“谢绝线”。更令人无奈的是,这道门槛不仅横亘在求职路上,还渗透到人才评定、岗位晋升等方面。当中年人正扮演着家庭与社会中流砥柱的角色时,却不得不面对“经验不值钱、年龄是原罪”的职场现实,这种反差已成为社会焦虑的重要来源。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纷纷呼吁将禁止年龄歧视写入法律,正是对这一普遍困境的积极回应。
体制内率先“破冰”,本质上是对劳动力市场深刻变迁的精准回应。当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已达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4年,劳动力素质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与此同时,全国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升至39.72岁,30至49岁群体占就业人口的52.7%。在这样的背景下,继续以“35岁”为界“一刀切”,无疑是对职业黄金期人才的巨大浪费。随着延迟退休政策的逐步推进,放宽招聘年龄也实现了与职业生涯周期的有效衔接,既避免人力资源闲置,也为应对未来劳动力结构性缺口提前布局。
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用人导向,是就业市场重要的“风向标”。当公共部门从“唯年龄论”转向“唯能力论”,其示范效应正逐步显现。广东事业单位统考数据显示,35至40岁考生占比已从3.2%跃升至8.5%,医疗卫生类岗位的大龄考生报名数增长217%……这些变化印证了大龄人才市场蕴藏的巨大供需空间。这一转变也推动社会重新审视人才价值。例如,杭州某制造企业让40岁以上技工带徒操作,既稳定了生产线良率,又降低了培训成本,生动诠释了“经验”二字所蕴含的商业价值。
从体制内的先行先试,到全社会的观念重塑,打破35岁门槛的道路虽仍漫长,但方向已然清晰。35岁不该是职场的“保质期”,45岁更不是奋斗的“终点线”。当年龄不再成为能力的标签,当岗位真正向经验与才干敞开,我们收获的将不仅是千万劳动者的职业尊严,更是一个人尽其才、活力迸发的社会生态。期待未来,我们能共同见证一个更加公平、包容的“人本”时代。
(作者单位:乐陵市铁营镇人民政府)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黄晓龙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