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臻
近日,在德州街头,越来越多的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发现,不仅能找到歇脚的“暖新角”,还能在67家签约餐饮商家吃上实惠的“暖新餐”。这背后,是工会与商家联手的关怀,也意味着城市对新就业群体的保障正从临时帮扶走向长效机制。
当前,全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突破8400万人,他们已成为我们享受数字经济便捷体验的重要基石,但自身却常常在奔忙中难有片刻停歇,对他们而言,偶尔的慰问不如常态的制度,短暂的帮助不如真实的权益落地。德州的做法,正是将关怀从“一阵风”转化为“长流水”。
“暖新”要暖在实处。从提供一杯热水、一餐优惠,到拓展健康体检、心理服务,德州工会联合行业协会推动商家持续参与,避免“暖新”流于形式。这说明,真正的保障需要机制化支撑,无论是职业伤害保险的覆盖,还是申诉渠道的畅通,都应嵌入城市治理的常态框架。
“暖新”更要暖至人心。值得肯定的是,德州并未止步于单向给予,通过齐鲁工惠App发放优惠券、打造“餐饮+健康”综合服务模式,劳动者不再是被动接受帮助,而是成为服务设计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这种双向互动,正是制度设计能否“接地气”的关键,只有真正站在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的角度,回应他们“累了能歇脚、难了有援手”的真实需求,服务才能精准滴灌至心坎。
眼下,不少城市在探索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路径。德州的实践指向一个清晰共识,城市的温度,不在于高楼广厦,而在于能否为风雨中的骑手留一盏灯,为奔波的身影开一扇门。当每一位劳动者都能感受到“被看见、被尊重”,他们才会对城市产生真正的归属感。
“暖新”的本质是“润城”。一座城市如何对待它的劳动者,最终将定义它的发展品格。德州的探索才刚刚开始,但提醒我们,照亮奋斗者的路,才能照亮一座城的未来。
(作者单位:德州日报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黄晓龙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