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陪伴经济火热,需监管才走得更远


张振

假期旅行没有伴儿,有人陪游;老人看病,子女不在身边,有专业陪诊;玩网络游戏想快速提高技能,有游戏陪玩……近期,一种涵盖线上陪聊、陪玩,以及线下陪诊、陪购、陪游、陪学等多种场景的“陪伴经济”悄然兴起,广受欢迎。据有关机构预测,2025年中国“陪伴经济”市场规模将突破500亿元。而要让这片新蓝海健康发展,不能仅靠市场自发摸索,更需要构建一套精准、有效、有温度的监管体系。

构建清晰的准入与规范体系,让服务“有章可循”。当前陪伴经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定义模糊、标准缺失。当任何人都可以自称“陪诊师”或“陪伴顾问”时,服务质量与消费者安全便无从保障。因此,要分层分类建立准入机制:对于高风险领域(如陪诊、老人照护),要建立强制性资质认证,要求从业者掌握基本的急救、医疗常识和职业道德,并需通过背景审查。而对于一般性陪伴服务(如陪游、陪购),则可推行“平台认证”或“技能标识”制度,将专业能力的评判权部分交给市场与用户评价,但平台需对认证信息的真实性负责。

强化平台责任与数据安全,让交易“有障可依”。陪伴经济本质上是基于平台的信任经济。平台不能仅做信息撮合的“甩手掌柜”,必须成为安全监管的“第一责任人”。要压实平台的“守门员”责任。比如,平台要严格履行入驻审核义务,包括对从业者的身份信息、健康证明、无犯罪记录(针对高风险服务)等进行核验。同时,还可以建立“黑名单”共享与禁入机制,一旦服务者在某个平台因欺诈、骚扰等严重违规被清退,其他平台也应同步禁入,提高其违规成本。

完善权益保障与生态培育,让行业“有未来”。监管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繁荣。一个健康的行业生态,需要保障其中每一个参与方的长期权益。因此,要探索新业态从业者的权益保障路径。比如,推动平台与符合条件的从业者签订“类雇员”合作协议,探索为其缴纳职业伤害保险、意外险等保障的可行模式。鼓励保险公司开发针对陪伴经济的“服务责任险”,一旦因服务者过失造成用户损失,可由保险赔付,既保护了用户,也分摊了从业者的风险。

监管不是束缚创新的枷锁,而是引导其驶向更广阔天地的航标。当清晰的规则得以建立,安全的风险得以控制,发展的前景得以保障,陪伴经济才能真正释放其温暖的社会价值,在满足亿万民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道路上,行得更稳,走得更远。

(作者单位:乐陵市郑店镇人民政府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胥爱珍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