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守护“粮安天下”,须将节约记于心践于行


□胥爱珍

今年10月16日是第45个世界粮食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将2025年全球活动主题确定为:“手拉手共倡多样美食,聚合力同创美好未来”。10月16日所在周是我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是“粮食节约,人人有责”。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保障粮食安全,解决好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眼下,正值秋收,山东遭遇连阴雨天气,各级各部门抢抓农时雨中抢粮的场景,让我们体会到种粮的不易,也启示我们,节约粮食没有局外人,人人都当将节约粮食记于心践于行。

在中国五千年的农耕文明中,节约粮食的基因早已深植于血脉。唐朝李绅的一首《悯农》,让年少儿童都懂得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写下的“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强调粮食对国民、国家的重要性;明代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治国方略,让“广积粮”成为安邦定国的根基。这些智慧凝结着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启迪人们珍视劳动,节约资源。当代,毛泽东提出的“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产量不高时,成为保障全民温饱的定海神针。如今,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但节约传统从未褪色。袁隆平院士“丰年不忘饥苦,富岁当思节约”的告诫,恰是对“居安思危”智慧的诠释。

然而现实中的粮食浪费却令人心痛。近日,新华社“焦点”栏目记者走访多地餐厅、食堂、外卖领取点发现,有的餐厅里,一盘饭菜剩余过半却被倒掉,有的外卖领取点,一份外卖放置许久却无人认领,有的食堂里,一块蛋糕吃了几口便被丢弃。值得警惕的是,这些浪费的背后,是多重不良心态在作祟。商务宴请中“怕寒酸”的面子焦虑,年夜饭“要剩才有余”的传统误读,让盛宴沦为“剩宴”;外卖平台“凑单满减”的促销陷阱,击中消费者的算计心理,却催生了不必要的浪费;食堂“宁多勿少”的备餐习惯,与统一份量的供给模式,忽视了个体需求差异。种种乱象,暴露出有的人节约意识薄弱,有的人明知节约重要,却难以付诸行动。数据显示,我国消费环节对粮食造成的浪费,占粮食全链条损失率的近三成。可见,浪费早已不是个人小事,而是事关粮食安全的大事。

解决粮食浪费问题,亟需打破“知行分裂”的困局。个人层面,“光盘”不必追求绝对完美,但需守住基本底线:点餐时多一分理性,打包时少一分顾虑,用餐时存一分敬畏。商家层面,餐饮企业应立足长远,诚信经营,摒弃诱导性营销,对消费者履行提醒节约的义务。在社会层面,要让节约从道德倡导转向制度约束。可以说,从田间到舌尖,从个人到社会,节约粮食的征程没有终点。只有每个人都积极行动,才能守护粮食安全,共创美好未来。

(作者单位:德州日报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