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雁归”之力筑“三治”之基
□刘洪刚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人才振兴则是乡村治理的关键支撑。乐陵市花园镇作为典型的传统农业乡镇,曾长期面临“缺人干事”“缺钱办事”的困境:村级“两委”班子青黄不接,公共设施薄弱。2021年以来,该镇以“雁归工程”为抓手,推动人才回归、产业回引,将人才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人才支撑、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新路径。
引雁归巢强骨干,夯实自治之基。基层自治的有效开展,关键在于有能力、有担当的带头人。破解乡村治理难题,首先要打破人才外流造成的“治理真空”。“雁归工程”以流动党员管理为切入点,打造人才回归“强磁场”。通过“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的“三找”活动,摸清流动党员的底数,花园镇在北京、天津等多地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和人才服务站,让在外能人时刻感知家乡温度。
人才引得回,更要留得住、用得好。花园镇建立“选拔-培养-激励”全链条机制,将返乡人才纳入村级后备干部库,通过设岗定责、急难险重任务历练筑牢根基;实行“一对一”帮带制度,由党员领导干部担任指导员帮助其快速适应,在配偶就业、子女上学等方面提供保障,让返乡人才安心干事。恭敬李村返乡能人李方勇化解多年矛盾纠纷;房家村的房富岭返乡创业,担任合作社理事长,引进玫瑰特色种植,带领村民搞直播、办培训,带动周边20余个村庄的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这批“领头雁”让村级自治从“无人管”变为“有人担”。目前,花园镇共有38名回引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占比达58%,返乡能人创办的企业年贡献税收400余万元。
兴产聚能定规矩,强化法治保障。法治是乡村治理的“压舱石”,而产业发展则为法治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实践场景。花园镇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为纽带,推动发展与治理深度融合,让法治精神在产业发展中落地生根。2024年以来,积极盘活闲置资源,大力构建艾草“种、储、产、销、研”全链条发展模式,探索出一条以闲置资源挖潜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新路径。目前,已在10个示范村种植艾草500余亩,第一茬艾草亩均收益约1100元。预计带动种植农户年增收6000元、村集体年增收10万元以上,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彻底改变了“无钱办事”的窘迫。
产业发展催生治理需求,也完善了法治实践。各村合作社普遍建立股东代表大会、监事会等机构,通过联席会议制度规范议事决策流程,让村级事务管理有章可循。打造综治阵地,释放治理效能。镇纪委、信访办、热线办、派出所警务室及综合执法大队等多个关键部门入驻花园镇综治中心。打造“老张说事”“宪法说法”两大品牌,为居民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矛盾纠纷调解服务。大韩村通过法治方式规范泵站管理和沟渠使用,彻底解决灌溉难题,印证了法治在乡村治理中的保障作用。
凝心铸魂聚合力,厚植德治底蕴。德治是乡村治理的“润滑剂”,能激发群众内心的价值认同和参与热情。花园镇以党建联建和志愿服务为抓手,让德治教化融入日常、浸润人心。针对村庄规模小、基础弱的问题,组建村级党建联盟功能型联合党支部,打破村域边界,推动资源共享、抱团发展,在联盟内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
“幸福食堂”的烟火气温暖着乡里乡情。房家新村等7个村由党支部领办“幸福食堂”,让老人感受到关爱,也激发了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组建了“理响花园”宣讲队,打造“宜家·齐心”等志愿服务品牌,发动“五老”人员、热心群众参与村级治理,大韩村党委书记个人出资建文化广场,在外人士捐款安装路灯,这些善举让德治理念深入人心。韩向勇等优秀人才荣获省市荣誉,成为带动群众向上向善的榜样。
从曾经的治理难题突出,到如今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雏形初现,花园镇的实践证明:人才是乡村治理的核心资源,“三治融合”是乡村治理的有效路径。“雁归工程”既引回了干事创业的“领头雁”,也激活了自治、法治、德治的内生动力。目前,花园镇正持续深化“雁归工程”,完善三治融合机制,让乡村治理更有温度、更具效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作者系乐陵市花园镇党委书记)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尹晓燕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