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农业农村厅对夏粮总产增加贡献较大的市进行通报,德州以全省第三名的成绩获得表扬。今年我市小麦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
田野间,伴随着玉米进入灌浆成熟后期,又一个丰收季即将到来。德州是全国五个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市之一、全国第一个“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斤”的地级市,连续4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至2023年,我市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粮食“二十连丰”的意义何在?德州何以创造“二十连丰”的奇迹?“二十连丰”之后应如何保持粮食安全?
以改革思维、创新举措求突破,我市创造性提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通过3年的探索实践,取得阶段性成效,粮食生产走上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十连丰”的德州标杆
粮食生产始终是德州的一面旗帜。至2023年,德州粮食实现“二十连丰”。丰收成绩单背后,不光是五谷丰熟的喜悦,也是近年来我市粮食站稳150亿斤台阶的底气,更是德州粮食高产创建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
粮食高产创建,这一发端于德州的粮食生产模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2009年,德州成为全国首个“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斤”的地级市,粮食高产创建“德州模式”推广后,带动了全国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
“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斤”是在全国粮食产量提升进入瓶颈期的背景下取得的,成绩殊为不易,意义尤为深远。
建国初期,我国粮食总产1亿吨,至1978年达3亿吨,2007年达5亿吨。粮食产量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极其不易,尤其越往后,难度越大。
2007年国家提出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也就是到2020年全国粮食生产能力增加1000亿斤。
2011年,粮食高产创建“德州模式”在全国推广,产生了极大的辐射带动作用。2011年至2015年间,全国粮食总产量年增长百分比分别为3.2%、2.1%、0.9%、2.4%;期间,全国粮食种植面积年增长百分比分别为0.57%、0.68%、0.68%、0.55%。
数据显示,粮食产量增长百分比远大于种植面积增长百分比,这说明,粮食产量的增加主要靠单产,而单产之所以大幅度增长,粮食高产创建功不可没。
至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历史性地实现“十二连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连续多年稳定在6亿吨以上。此后,全国粮食连续多年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粮食安全基础得到进一步强化。
发挥优势建新功,2021年秋,在农业农村部和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德州市拉开了“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的序幕,明确利用5年时间,综合运用多种措施,在全国建成第一个大面积“吨半粮”示范区,带动全市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
3年间,德州在粮食生产工作机制、组织形式、生产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粮食生产走上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至2023年,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二十连丰”表明,德州粮食产能日益稳固,这些是在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灾害多发重发等背景下取得的。德州用自己的探索表明,粮食高产稳产有规律可循、有经验可鉴。
上下联动重农抓粮
德州的小麦、玉米曾分别创下亩产800公斤、1100公斤的高产纪录,但这些纪录均诞生在小田,从小田高产迈入大田高产,并不容易。建立上下联动的重农抓粮机制尤为重要。
临邑县翟家镇孙汉服村走出了山东省首位粮王——孙丰忠,他曾经夺冠的地块也是今天该县“吨半粮”核心区所在地,是书记责任田。12年前,这块田是“省长指挥田”。今天,田边矗立着“书记指挥田”的大牌子。
如今粮食生产实行党政同责,在德州,市县乡村四级书记人人有责任。村抓样板田、镇抓示范方、县抓高产区、市抓核心区,四级书记一起抓,起到了示范带动效果,各项增产增收措施也得以在基层落地落实。
重农抓粮责任主体的升格和明确,引导各地树立起这样一种强烈意识:重农抓粮不只是农口的事、政府的事,更需要广大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要把粮食安全作为“一把手”工程,党委和政府一起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
不断完善的强农惠农政策激发了老百姓的种粮积极性。近些年,不少村里的闲散地,甚至房前屋后,但凡能种的地方,老百姓都会种上粮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让种粮农户备受鼓舞。
“粮食补贴、农机补贴,完全成本保险、粮食最低收购价……国家不断加大惠农政策供给力度,我愿意把粮食一直种下去!”临邑县富民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德东说。
“种10亩地是种地,种100亩地是经营。国家给了好政策,咱就得努力经营,多打粮多收益。”善于经营的魏德东,在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做到节本增效。为了带领农户共同致富,他成立德州富益民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深耕责任田,一级抓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种粮有了主心骨,专家、农户“长”在地里,全市上下对粮食生产的重视程度、抓粮食生产的工作力度空前。
向良田科技要产量
粮食连年丰产丰收后,挖掘粮食产能新潜力、培育粮食生产新增长点,必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
上世纪60年代,德州盐碱地众多,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依托中科院禹城综合试验站等平台及一大批科技工作者,禹城市用科技驱盐化碱,打响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的第一仗,保卫了粮食安全,相关经验成为全国农业综合开发的典范。
始自盐碱地改造的农田治理,如今正向高标准农田建设迈进。
建设高标准农田,我市有基础、有底气。
以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为代表的农业试验示范,在德州形成综合配套、切实可行的农田治理模式,同时,成功探索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强化统筹、部门协同,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集中示范、整区域推进的经验做法,创造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模式,为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路径借鉴。2023年,德州市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市、全国首批高标准农田遥感监测试点市。
历经盐碱地改造、黄淮海中低产田治理、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德州200万亩盐碱地中,190万亩蝶变为沃土良田。
目前,德州成功创建全省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试点县5个,已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772.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1%以上。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提升工程、耕地地力提升工程,核心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达16.71克/千克,高出一般地块0.3个百分点,为粮食高产稳产打牢了基础。
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重大机遇,锚定完成800多万亩高标准农田创建目标,德州正积极构建整市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格局。
粮食生产出路在科技。
如今,奔走在田间地头的是一大批专家型种粮能手。夺得两届市级粮王的临邑县翟家镇种粮大户段希林即是其中之一。
段希林的微信里,置顶的是翟家镇“吨半粮”云上专家顾问团交流群。 群里活跃着近90个微信好友,60%是种植大户,其他40%以农业专家为主,包括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张吉旺、石玉等。在粮食生产的关键节点,微信群响个不停,什么时间浇水?上什么肥料?如何防范虫害?农户把各种问题一股脑儿抛在群里。专家像医生一样,一一开出“药方”;一批“土专家” “田秀才”还组成线下专家智慧团,随时为粮田提供管家式服务。
线上请教、线下实践,段希林掌握了不少种田的“门道”,他的农田也成了高产稳产技术集成应用的典范。
在以段希林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下,“吨半粮”核心区深入推广深耕、配方精准施肥等技术,推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生物菌肥等肥料。核心区供种、深耕、播种等“六统一”技术覆盖率100%;济麦22、良星系列等高产优质品种占全市小麦种植面积的80%以上。
提单产,种子至关重要。为此,我市以陵城区、宁津县等制种大县为核心,新建或改造一批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抓好新品种繁育推广,核心区实行种子精选分级,保障供种质量。市农科院围绕“品种改良、土壤有机质提升”两大核心要素,主动对接全国大院大所,引专家、引品种、引技术,实施集成、创新、攻关、示范。在每个县市区建设高产创建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区、展示区。
科技加持下,德州粮食生产由“高产创建”向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优化升级。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邓静 通讯员|桑冬冬 刘书喆
审核|王志强 终审|杨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