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诊一年,哈特瑞姆心血管病医院怎样了?

门急诊近2万人次,各类心血管病手术量3028台,其中心脏外科手术169台。这是位于山东省德州市的哈特瑞姆心血管病医院开诊一周年的诊疗数据。原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主任、现哈特瑞姆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刘兴鹏告诉“医学界智库”,从医院试运营以来的业务增长曲线来看,现在还处于高速增长期。他预计2025年医院全年的心脏手术量会突破3500台,其中心脏外科手术或能接近甚至超过300台。

作为一所由北京多所三甲医院知名心血管病专家辞职出来创建的医院,哈特瑞姆心血管病医院开诊后第一年的发展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医院前期开设的3个病区已经不够用了,正在赶工装修9-11三层楼,预计今年六七月份投入使用。近些年来,公立医院规模不断扩张,社会办医疗机构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哈特瑞姆心血管病医院的逆势而上,无疑将成为社会办医的又一样本。

刘兴鹏院长希望哈特瑞姆能够探索出一条在三四线城市建设区域心脏医疗中心的道路。“通过医生团队主导的PPP模式,在医疗资源匮乏的三四线城市建设区域心脏医疗中心,我们觉得这是非常值得探索的一条路。因为这一年的经历让我们认识到,其实三四线城市的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没有经济实力去一线大城市的顶尖医院看病,即便是有资源有实力的家庭,他们内心里也不愿舍近求远。更何况心脏病经常是危急重症,路上奔波风险很大。”

▲5月11日,医院举办了庆祝哈特瑞姆心脏医疗集团成立十周年、德州哈特瑞姆心血管病医院成立一周年暨5.12国际护士节特别活动。

超预期发展 

“业务增长量我们也没想到会这么多,我们医院位置这么偏,也没做过广告,一开始特别担心患者不来。”原北京天坛医院心内科副主任、现哈特瑞姆心血管病医院常务副院长田颖说,“口碑太重要了,今天有个病人说他从鹤岗来的,下了火车就来了,我说我们医院名声都传到鹤岗了吗?他说是他儿子在德州工作,特别让他从鹤岗来德州看心脏病。”

超预期发展是哈特瑞姆心血管病医院领导班子所有人共同的感受。施海峰曾是北京医院心内科的主任医师,现任哈特瑞姆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谈及这一年来的感受,他说:“首先业务量增长没有我们最初想象的那么困难,通常来说一家新开的医院,要想获得患者信任,让大家都来看,还是比较困难的,但在哈特瑞姆我觉得比我们想象的要容易一些。”

刘兴鹏院长也坦言,医院去年刚开业时,他确实有过一段焦虑期,那时候病人量少,下午4-5点钟手术就做完了,这让已经习惯了在公立医院上班时候晚上10点、11点才下手术的他感到很不习惯。“但很快病人量就上来了,现在我们两间导管室已非常繁忙,手术结束时间经常是晚上8点以后。”

▲刘兴鹏院长在出诊中

2024年6月6日,哈特瑞姆心血管病医院接入医保,开始正式运营。按照发展计划,正式开诊半年内先开一个病房,到年底开第二个病房,今年上半年再开第三个病房。然而去年半年内三个病房就全开了,依然一床难求,预计今年7月到年底,将陆续再开三个病房。

“我们每个病房限定28张床,我说最多只能加到32张床,但今天一病房已经加到了38张了,还是不够用,今天早上心内两个病房住院患者分别是38人和37人。”田颖说,“我们不怕病人多,有病人我们医院才能活下来,而且基层心脏病人也确实挺可怜的,很多都拖到了晚期,确实应该尽早接受治疗。”

随着业务量的快速增长,离开公立医院并没有让刘兴鹏院长清闲下来,反而更忙了。医院开业前期,为了多看一些病人,他在周末也会出诊,节假日他还在医院值班,再加上还要做手术,以及医院的管理工作,这一年下来,刘兴鹏休的周末和假期加起来不超过10天。他说这是他最为繁忙的一年,繁忙程度超过在北京公立医院工作时期。

尽管家在北京,因为周末、假期也出诊,田颖已经很少回北京了,她甚至能分辨出德州各个县的方言。身为常务副院长,除了医疗工作外,田颖还负责医院很多管理事务。与“医学界智库”沟通的那天,她中午十二点半才下门诊,下午要去市里开两个会,晚上还有两台非常复杂的手术。“刚跟我说又加一台,我说加吧,真的是一个人当两三个使,的确很累。”

▲田颖副院长在手术中

病人很多都是农村来的,对疾病的认知不够,田颖出诊时要一遍遍地反复跟病人讲,她觉得自己都有些呼吸性碱中毒了,头疼得厉害。但她觉得都很值得,“如果对病人态度不好,人家只会说你手术做得还行,下次也许就不来了,更不会主动给医院做宣传。所以我想我们前面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也很庆幸我们的医务人员从来不觉得病人麻烦。”

忙和累的同时,也让他们找回了做医生的纯粹感。“我现在花很多时间在临床工作上,并没有因为医院管理工作减少临床工作时间,以前我在北京朝阳医院做科主任的时候,花在病人身上的时间也没现在多,因为那时候还要忙教学、科研,参加国内国外各种学术会议,现在这些工作都少很多了,就能花更多时间在病人身上,这很重要,这样大家心里也更踏实,当大夫肯定还是以看病为主,我是觉得比以前更纯粹了。”刘兴鹏院长说。

如今,施海峰副院长每周出4个门诊、2个手术日,临床工作要占去他2/3的时间和精力,而在北京医院工作时,他每周只需出2个门诊,手术也没现在的多,现在有更多的时间在自己的医院里工作。“我们真心希望在这家医生办医模式的心血管病医院留下我们的印记、我们的理想、我们的理念,并且能够一直传下去。”

▲施海峰副院长在出诊

困难

尽管有哈特瑞姆心脏医疗集团为依托,但人才依然是哈特瑞姆心血管病医院当前面临的紧要问题。

哈特瑞姆心血管病医院不缺头部的专家,缺的是年轻的中坚力量。医院未来要走的是连锁经营路线,因此刘兴鹏院长希望,位于德州的哈特瑞姆心血管病医院还要成为培养青年人才的“黄埔军校”,为后续再开设的哈特瑞姆心血管病医院输送人才。

冯光兴曾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做过11年心外科主任,然后又在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做了10年心外科主任,这两家医院的心外科起初都比较弱,在他做主任期间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退休之后,医院返聘了他,出出门诊,偶尔做一台手术,虽然很轻松,但他觉得自己没那么老,身体还很好,这样下去外科技术就慢慢荒废了,作为哈特瑞姆心脏医疗集团的核心专家,哈特瑞姆心血管病医院开业前向他发出了邀请,来担任心外科主任兼副院长,冯光兴几乎没有犹豫就过来了。

“有这样一个机会,再从头发展一个科室,对我来说也是个人价值的体现。退休后不光是原工作医院返聘,石家庄起码还有三家医院的领导让我去主持心外科工作。选择这里,就是觉得这么多高水平的医生在一起,医院肯定会有很好的发展,也确实很想再尝试一次创业。”冯光兴说。

医院试运营时,心外科只有冯光兴一个主刀医生,他招聘了两位年轻医生。去年6月15日,医院接入医保后,心外科做了第一台搭桥手术。到了去年11月,心外科已经做了30多台手术,又来了三个副主任医师,团队一下就组建起来了。“我们科室现在有4个副主任医师、2个主任医师、1个住院医师,每个月都能做20多台手术。”

▲冯光兴副院长在手术中

现在科室已经有了7位医生,根据病人需求有时也会邀请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里的北京心外科专家来手术。冯光兴表示,对科室的每一位医生他都有培养计划,符合标准才能作为主刀医生。2025年,医院给心外科定的手术量是200台,预计五月内就能完成。“超量完成是一定的,只是看超多少。我们现在并不追求手术量,因为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才是第一位的。”

在哈特瑞姆心血管病医院,能够专心做临床、专心培养新人,冯光兴感觉非常好。他说,他目前的挑战主要来自科室的人才梯队建设,毕竟心外科人才的培养周期很长。

培养人才的压力不只是医生方面,护士也一样。副院长郝云霞在加入哈特瑞姆心血管病医院前,曾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护理部主任,是国内心血管领域的知名护理专家。医院开诊前,她就已经开始了哈特瑞姆心血管病医院的护士培训工作。如今医院护理人员已经接近110人,有70多名护士在医院开诊前到北京的大医院接受培训,时间最长的有3年,而且所有护士都轮转过ICU。

▲郝云霞副院长在照护患者

郝云霞为护理团队的发展提出了八字方针:专业为王、服务至上。不仅是心血管疾病的专业护理能力,郝云霞还特别重视护士的沟通协调能力,她希望在五年内先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具备岗位胜任力的护士长,她把护士长称之为护理部的腰部力量,腰杆硬了护理团队才有战斗力。“人才培养上,刘院长定了赛马计划、青苗计划,已经开始启动了,可能五年都有些拖沓了,需要尽快培养出来。”

刘兴鹏院长谈及医院这一年的发展,在医院新生力量的补充方面,他也觉得是医院发展中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困扰他的是如何吸引更多的优秀的年轻医生加入,并且培养好他们。随着这一年来医院的超预期发展,人才招聘难的问题也在改善,刘兴鹏说:“刚开始的时候,招聘的医生都是本科学历,但现在不是硕士毕业就进不来了,整体在迅速好转。”

但医院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不是单靠医院自身的努力能解决的了,那就是医保支付问题。事实上,这也不是哈特瑞姆一家医院的问题,而是中国所有医院都面临的共同难题。哈特瑞姆心血管医院管理层对此极度重视,一方面对内强化精益管理,另一方面和医保部门密切沟通,希望能尽最大努力实现救治复杂危重患者/开展新技术和医保控费二者之间的平衡。

在刘兴鹏院长看来,基层患者还有一大特点,同样一种病,往往比他在北京做医生时接诊的患者要重,因为基层的老百姓生了病往往都是拖到不能再拖的时候才去医院看,所以在基层开心脏病专科医院,其实医疗安全风险会更大,医疗控费也更难,因为越是复杂疑难的心脏病治疗,越是消耗医疗资源。

“对于每一个心脏单病种,找到适合基层居民医保患者的适宜技术,我认为这个很重要。”刘兴鹏院长说,适宜技术就是最具有“性价比”的治疗技术。

关于如何解决医保付费难题,施海峰表示他们能想到的也只能是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争取用比公立医院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更低的医疗花费看好病。同时,也需要开辟一些其它业务做补充,如上下游的心脏专检、健康管理、康复治疗等。另外,哈特瑞姆也探索商业保险的支付途径。

打造基层区域心脏医学中心

哈特瑞姆心血管病医院开业一年来的超预期发展,也验证了医院当初设定的发展路线的正确性,未来再开设新的医院,也将复制德州哈特瑞姆的成功路径。

“医院选址,必须得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心血管疾病医疗洼地。就像德州,周边县市加起来有3000万人口,但心脏专业在国内能叫得出名的医院一家没有,这很重要。”刘兴鹏院长说,“我们通过这一年的发展发现,即使选择医疗洼地建医院,也要做到‘大力出奇迹’。换言之,专家团队必须足够强,要有压倒性的医疗优势。”

刘兴鹏院长坦言,在哈特瑞姆心血管病医院开诊前,他心里特别紧张一件事:假如开诊当日来了一个A型主动脉夹层病人怎么办?这种病人死亡率非常高,需要急诊心外科手术。而开这样的急诊手术,不只是心外科医生,还要麻醉、ICU、影像、超声等医生,能不能接得住这类患者?“大力出奇迹就是这个意思,即开诊前你必须把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衰、结构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重症、心脏影像、心脏康复等所有心脏亚专业的专家都集合齐了,每一站的站长安排好,做到这样才能开医院。”

最后,还要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我们发现在基层做医院,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太重要了。未来我们不去大城市建医院,实在太‘卷’了,而且我们这样做也符合国家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的政策方向,国家不可能在国内每个医疗洼地都建一个心血管病的区域医疗中心,我们来探索出一条建设区域性非公医疗的心脏医学中心之路有很大空间。”

目前,哈特瑞姆心血管病医院仅有一栋医疗大楼,有三层病房正在装修,刘兴鹏院长计划,明年把医院的二期工程建设完成,现在随着业务量的增长,医院的门诊空间已经有些不够用,二期建成医院心脏门诊中心和心脏健康中心。“我们非常重视心脏的深度体检和心脏病的康复,以及心脏病的长期管理。”

▲田颖副院长

田颖副院长也表示,目前国内从医生到患者,对心脏康复的认知都还十分不足,而心脏康复是唯一能够延长生命的一种康复。目前哈特瑞姆的心脏康复医生和康复技师都在德国进修学习过,田颖自己也去过德国、美国等大的心脏康复中心学习,去克利夫兰中心专门看ICU患者如何做康复。“那里的病人术后第二天,身上插着各种管子就开始下地走,虽然有人种的差异,而且德州这边的病人都特别重,年龄大的一些患者很多医院都不给看,有很多合并症,但我们还是希望能在充分评估的情况下,尽早的让患者下地锻炼,我们让我们的康复师全都进到病房,进到ICU,去鼓励指导患者做康复训练。”

在护理部的培训体系中,不仅注重心血管危重症的护理人才,还特别注重呼吸、神经、消化等相关学科的临床管理技能培训。刘兴鹏特别指示护理部培养了两名呼吸治疗师,如今,这两名呼吸治疗师在临床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未来我们还需要做心脏康复病房,德国的康复就发展得特别好,因为医保能覆盖,病人术后如果医生开了康复处方不去做,再复发治疗报销比例就会降低。”田颖说,“我们要让我们全体的医护人员都有康复的理念,同时也需要让全社会认识到康复的重要。”

▲哈特瑞姆心血管病医院的医护人员

未来哈特瑞姆心血管病医院的三期医疗大楼建起来,会再增加400多张床位,最终医院将会是一个有700张左右床位的强专科、小综合医院。目前,医院诊疗已经能覆盖除心脏移植外的所有心血管疾病手术。刘兴鹏院长希望,未来三五年,哈特瑞姆发展成为鲁西北、冀东南地区的一个区域心脏医学中心,成为这个区域里心脏病患者诊疗的最终目的地。

施海峰副院长希望,在他退休的时候,哈特瑞姆已经在国内拥有3-5家心血管病医院,扎根于基层,能服务1亿-2亿的基层老百姓,真正地改变我们国家优质医疗资源不均衡的局面。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王琳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