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创新 酿就百姓救命良药 | 德州德药制药有限公司打造“专精特深”发展之路

9月9日,走进德州德药制药有限公司的质量控制中心实验室。质检员拿着镊子,将刚生产出的“咖啡酸片”逐一摆进检测盘,对着强光仔细检查药片的色泽与光洁度,随后利用多种高精尖仪器对每项指标逐一检查——这是药品出厂前的最后一道“关卡”,严格把控每一粒药片符合国家标准。“这药片连着患者的命,半点马虎不得。”她边说边在检验记录上签下名字。

这种对质量的严格把控,贯穿德药五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时光倒回1971年,德药制药的前身德州制药厂的厂房里,第一代德药人围着简陋设备忙碌;2012年,天衢新区200亩新厂区拔地而起,崭新的GMP标准车间里,智能生产线取代了手工操作——这场“搬家”不是简单的空间置换,更是德药从“大而全”到“专而精”的蜕变。“以前140多个药品文号像撒胡椒面,啥都做却啥都不精。”公司总经理潘秀芝回忆,搬迁后公司果断关停低附加值的大输液车间、冻干等非核心车间,攥紧拳头聚焦心脑血管、抗肿瘤、大品种药物三大领域,喊出了“要么唯一,要么第一”的硬话。

在“唯一”的赛道上,“咖啡酸片”无疑是最耀眼的成果。“咖啡酸片”作为全国唯一同时生产原料与制剂的口服化药,打破了“升血小板”与“升白细胞”不可兼得的临床困局,尤其适用于肿瘤放化疗患者。“最早从植物里提取咖啡酸,一斤原料才能出几克纯品,工艺复杂、成本高,患者根本用不起。”企业研发总经理李成文回忆道。为了突破瓶颈,研发团队抱着样本跑遍全国,最后联合中国药科大学,全力攻克化学合成技术。那段时间,实验室的灯常常彻夜不灭,有人累得趴在实验台上睡着,醒来抹把脸继续调试反应参数;有人为了跟踪一个关键中间体的生成,昼夜奋战没离开过仪器……终于,他们成功实现了99.9%纯度的化学合成量产,还将原料成本砍去了大半。纯度升高、成本降低了,可新的难题又来了:临床医生对这款“国产新药”心存顾虑。公司邀请国内知名专家、院士,在多家三甲医院开展了多项循证医学研究和万例真实世界研究,上万例的临床数据最终证明了这款药的卓越疗效,并且安全性高,副作用低。如今,这片“亲民好药”月均费用仅500元,远低于进口药7000元以上的支出,被写入《诊疗指南》《专家共识》及大学教材,年销售额突破5亿元,成为患者口中的“救命药”。

在“第一”的竞技中,德药的表现同样亮眼。走进控释制剂车间,激光打孔机发出的细微声响此起彼伏,孔眼精度必须控制在0.01毫米以内——这里生产的是“得欣通”硝苯地平控释片。“为让高血压患者能够平稳降压,我们就想搞出能24小时恒速释药的产品。”公司营销总经理任海义指着桌上的样品介绍,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难题,公司科研团队携手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展开了长达十年的艰苦攻关。为达到药物均速释放技术指标,研发人员调整包衣厚度、精细激光打孔大小、筛选辅料的颗粒度,做了上千组溶出度试验,还采集了200多例临床数据。“我们采用渗透泵技术,将黄色药物层与红色助推层通过双色压片机精准压制,外层再包裹上特殊的半透膜,最后用激光精确打孔——服药后水分进去,助推层膨胀推动药物层将药物释放出来,速度均一恒定,24小时稳稳降压。”任海义表示。终于,2023年得欣通成功上市,比肩德国拜耳的技术水平,标志着德药在控释制剂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而它的“前辈”得高宁,作为国内首家上市的降压药,早已凭着“全国销量第一”的实力,成了老百姓药箱里的“降压老熟人”。

除了专注于核心产品的研发与升级,德药制药还积极拓展业务领域,不断丰富产品种类。在抗感染、解热镇痛等领域,公司推出了“亿松”(富马酸阿奇霉素片)、“芬迪宁”(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等一系列深受市场欢迎的产品。其中,“亿松”作为全国唯一的水溶性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它进入人体后能快速溶解吸收,实现“口服给药达输液疗效”的突破,解决了基层患者输液不便、儿童用药恐惧等难题,深受医疗机构与患者认可。

从老厂的手工生产到如今的智能智造,从单一品种到多元布局,变的是技术和规模,不变的是那份“为健康护航”的坚守。如今,这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药企,已斩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单项冠军企业”等多项殊荣,建有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成为心脑血管、抗肿瘤等领域的行业标杆。正如总经理潘秀芝所说:“我们既要做行业领先的创新药企,更要做守护民生的良心企业。” 未来,这家深耕制药行业五十余载的企业将持续深耕核心领域,向着“行业百强、百年德药”的目标迈进,让“专精特深”的好药真正惠及千家万户。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杨鸣宇 通讯员|杨玫
编辑|王子梁辰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