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舅舅霍宪义
▢程保忠
舅舅已离开我29年了,29年世态纷扰,往事如烟,却不能忘怀,萦绕于心,每当午夜梦回,脑海里总会浮现出舅舅的音容笑貌。
舅舅名叫霍宪义,夏津县新盛店镇北霍庄人,生前是山东工学院(今山东大学)教授、热处理专家、党总支书记,病逝于1994年3月31日,享年60岁。那天,赶上他作报告,在家时就感觉胸闷心悸,为不失信于学生,他还是强打精神走上讲台,没想到就在作报告的时候,因突发心脏病晕倒在讲台上,后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学院隆重举行了追悼大会,1000多人前来给舅舅送行,有省政府领导、省教育厅领导及院校师生代表。每人胸戴白花,神情庄肃,在哀乐声中,怀着凝重的心情,缓缓走向舅舅的遗体,表示沉痛哀悼。有一位女学生含着眼泪哭着说:“霍老师,您是我们的好领导,好老师。没想到您走得这么早,我们怀念您!”
我舅舅平易近人,艰苦朴素,一身正气,时刻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赢得了全校师生的高度赞扬。生前连续多年被评为济南市劳动模范、院校先进党员光荣称号,逝世后他的名字列入夏津县志名人录。
上世纪60年代初,在担任院校总务处处长期间,他严格要求自己,每顿饭都是自己到食堂排队打饭,从不搞特殊。当时学校食物配给不足,他饿得患了水肿病,炊事员想给他单独做一碗荷包蛋面,他坚决不同意,他说:“大家吃什么我就吃什么,千万不能给我搞两样的。”
80年代,夏津县政府领导经常聘他到县机械厂和自行车零件厂,帮助维修机器排除故障。他每次来都不让搞迎来送往的宴请,并谢绝了为他安排的小灶,每到吃饭时间,他都以普通职工的身份在职工食堂就餐,受到职工一致好评。
小时候,我多次到济南看望舅舅,他的家是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一室一厅楼房,一家4口挤在一起,空间十分逼仄。舅舅生前的同事张老师告诉我说:“后来学院为教师盖起一栋新宿舍楼,你舅舅有资格享受到两室一厅,况且教师楼房由他负责安排,但他没有要,让给了别的教师。为这事你舅母还跟他生了一场气,埋怨他犯傻。他却憨憨地一笑说,咱们起码还有一室一厅,比困难的老师强多了。”到如今,40多年过去了,已经87岁高龄的舅母依然住在这套一室一厅楼房里。
舅舅对自己严苛,却怀揣着一颗大爱之心。有一次,一位姓张的学生家庭生活困难,因一时交不起学费犯了愁。他知道后,二话没说就主动地替这位学生交上学费,感动的这位学生不知道说啥好。
舅舅走了,走得是那样匆忙,我还有好多话没来得及给您说。我记得,在您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当提及您,总是有那么多人感到十分惋惜、痛心甚至流泪;我记得,每次来济南时,总是迎门望见您布满沟壑的脸上荡漾着笑容,让人倍感温暖又亲切;我还记得,您与我曾在灯下长谈,教导我怎样做人做事,给我指引出一条通往光明的大道。
舅舅,你虽然已经离去,但你的无私品格、宽容的胸怀、务实敬业的精神却永远留在我的心中,使我受益终生。
作者简介:程保忠,1946年3月生,大学文凭,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协会员,中国楹联书法协会会员。先后在省市级报刊发表新闻作品500余篇,小说、散文、诗歌多篇。书法作品在省级获得优秀奖,在市级获得一等奖。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